河槽

河槽

又稱河道,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據的谷底部分。河槽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人為、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地震等作用,河槽的位置、寬度、長度都會發生變化,甚至,在塌陷等地質作用下,形成新的瀑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槽
  • 外文名:river channel
  • 別稱:河道
  • 形成原因:河流改道
釋義,形成原因,類型,特徵,作用,河槽疏浚主要方法,導流圍堰法清淤,挖泥船清淤,河道土方平整法,

釋義

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據的谷底部分,也稱為河道。河道底部稱為河床。

形成原因

河槽的根本成因是河流改道。河流改道有由內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構造運動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坡將河道堰塞,人工另闢河道等。其中構造運動可以使河流大規模改道,被廢棄的河段可能被抬高而位於現今的分水嶺上,也可能由於沉降而被後來的沉積物所埋藏。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半發生在堆積作用旺盛的平原河流上。這種河流的河床逐漸淤淺,比降減小,以致洪水發生時來不及排泄而泛出河槽。泛出河槽的水流在河槽兩側大量迅速堆積泥沙,形成天然堤。久而久之,河槽及其兩岸的天然堤會高出地面,當天然堤於某處潰決後在下游沖刷出一條較深的槽道,洪水消退後,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槽就成為被廢棄的古河槽。

類型

河槽按形態可分為順直河床、彎曲河床、汊河型河床、遊蕩型河床。其中平面形態較順直的單一性河道,彎曲係數一般<1.2。長度一般不大,多出現於分布有抗沖性很強的物質,或受構造控制的地段。其主流流路仍是彎曲的,兩岸出現犬牙交錯的邊灘,在縱向上表現為深槽與淺灘互相交替,即在主流的彎頂處出現深槽,兩個深槽間的過渡段出現淺灘。在演變特徵上,沙質河床中邊灘會逐漸向下游移動,故導致河床發生周期性展寬。卵石河流的邊灘較為穩定。順直型河道中存在著明顯的泥沙分選現象,粗顆粒都聚集在淺灘上,深槽的組成物質一般較細。在淺灘段還存在著垂直方向上的泥沙分選,即最粗的顆粒聚集在表層,向深處逐漸變細,這是因在水流的剪下作用下,床面各層物質間存在向上的離散力之故。關於順直型河道成因的一種解釋是楊志達(C.T.Yang)提出的最小能耗率理論。河流為達到當地條件下許可的能耗最小值,可選擇增加河寬或減小比降的方式來進行調整。若河岸抗沖性很強,不易發生側蝕,不僅展寬難以發生,且通過側蝕向彎曲發展以增加河長、減緩比降也不可能,此時通過直接下切來減小比降即成為唯一可能的選擇,故出現順直而窄深的河床形態。
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寬窄變化,窄處為單一河槽,寬段河槽中發育沙洲、心灘,水流被洲、灘分成兩支或多支。汊河與沙洲的發展與消亡不斷更替,洲岸時分時合。隨主流線移動和沖刷,常伴生規模不等的岸崩,會危及河堤安全和造成重大災害。

特徵

河槽最重要的特徵是它伴生的河床相沉積,底部為卵石或粗砂層,向上過渡為沙層或粉砂層。在垂直剖面上,其顆粒大小的順序是底部粗,上部細。在縱剖面上,則上游比下游粗。

作用

河槽對水流所起的調蓄作用。當水流沿槽下泄,在運動過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匯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後,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斷泄流出來,恰如水庫對水量起到調節作用一樣。這種調節作用一般還可從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過程線的對比中看到。

河槽疏浚主要方法

導流圍堰法清淤

河道常用的清淤方法,即在河道內進行分期圍堰導流,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條件,依據謝才公式推算出圍堰斷面形式、尺寸。一側導水,另一側進行乾場清淤。或者在上游截流,將水通過管道,或其他排水渠排出施工區,施工區內進行乾場作業。施工時主要以機械為主,一般採用挖掘機挖甩,裝自卸汽車外棄於棄土場。

挖泥船清淤

主要適用水庫周邊的渠道,四周空曠、常年流水、泥沙鬆軟、交通不便、不利乾場作業的渠道。它利用機械疏浚方法清除江河湖庫污染底泥。在挖泥、輸送過程中和疏浚工程完成後對環境及周圍水體的影響都較小。2003年2月18日,我國最大的水下清淤工程——天津海河河道綜合開發河道清淤工程啟動。這也是很典型的利用挖泥船的疏浚工程。

河道土方平整法

適用於淤積嚴重,多年乾涸、植被破壞嚴重、風沙大、河道斷面寬且起伏變化大的河道。河道土方平整法在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的河道疏浚中得到了很好的套用,工程完工後效果也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