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時間:2000-1-1
印刷時間:2000-1-1
I S B N:978780090944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泥沙運與河床演變的一般知識為基礎,闡述了此水防沙工程設計中從選址與布置到具體防沙設施考慮的各個重要環節,總結了自己有典型引水防沙工程的治理經驗,分析了引水工程興建後渠首工程附近及上下遊河流的河床演變情況,介紹了研究引水防沙工程的數學模型計算與實體型試驗兩大方法,力圖給水電站、火電站與核電站以及灌溉等引水工程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解決引水與防沙這一矛盾的途徑。
本書的編寫一方面總結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參閱了國內外大量有關文獻。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1 引水防沙的意義
1.1.1 引水工程中的泥沙問題
1.1.2 解決泥沙問題的重要性
1.2 引水防沙工程的發展
1.2.1 引水防沙工程的分類
1.2.2 引水防沙工程的沿革
1.2.3 引水工程的前景
1.3 引水防沙的設計與研究途徑
1.3.1 泥沙問題分析步驟
1.3.2 本書的構思與章節安排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泥沙運動特性
2.1 河流泥沙特性
2.1.1 河流基本特徵
2.1.2 泥沙特性
2.1.3 推移質與懸移質
2.2 推移質
2.2.1 泥沙起動
2.2.2 推移質運動
2.2.3 推移質輸沙率公式
2.3 懸移質
2.3.1 理論分析
2.3.2 垂向分布
2.3.3 橫向分布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河床演變特性
3.1 水沙搭配與河道形態
3.1.1 水沙搭配與造床流量
3.1.2 來水來沙的影響
3.1.3 河型分布
3.2 山區河流的河床演變
3.2.1 水沙特徵
3.2.2 幾何形態
3.2.3 河床演變
3.3 平原河流的河床演變
3.3.1 順直型河流的河床演變
3.3.2 分汊型河流的河床演變
3.3.3 彎曲型河流的河床演變
3.3.4 遊蕩型河流的河床演變
3.4 主流擺動與河床穩定性
3.4.1 沖積河流的主流擺動現象
3.4.2 主流擺動與坍岸速率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引水工程選址與布置
4.1 引水工程選址中的泥沙問題
4.1.1 河流水沙特性
4.1.2 河床穩定性
4.2 引水工程的選址與泥沙考慮
4.2.1 引水工程在河流上的位置
4.2.2 泥沙問題的考慮
4.2.3 側面引水與正面引水
4.3 引水工程泥沙問題研究方法
4.3.1 類比分析與調查
4.3.2 初步分析估算
4.3.3 河工模型試驗
4.3.4 數學模型計算
第五章 防沙和排沙的理論與設計
5.1 引水口水沙運動特性
5.1.1 引水口前的流速場
5.1.2 引水寬度
5.1.3 推移質分沙比與分流比的關係
5.1.4 懸移質分沙比與分流比的關係
5.2 彎道引水防沙工程的設計
5.2.1 人工引水彎道
5.2.2 人工彎道斷面設計的一般方法
5.3 導流裝置
5.3.1 波達波夫理論
5.3.2 奧加德(A.J.()dgaard)等方法
5.3.3 張德茹、梁志勇等的研究與套用
5.4 環流沖沙槽
5.4.1 環流沖沙槽的工作原理
5.4.2 環流沖沙槽各部位的功能布置要求
5.5 渦管與截沙槽排沙
5.5.1 渦管與截沙槽排沙簡述
5.5.2 螺旋流排沙機理
5.5.3 渦管內的流速分布
5.5.4 渦管流量與分流比
5.5.5 渦管排沙
5.5.6 設計方法
5.6 環流排沙漏斗
5.6.1 環流排沙漏斗的發展
5.6.2 環流排沙漏斗流場分析
5.6.3 環流排沙漏斗的有關特性
5.7 沉沙池
5.7.1 概述
5.7.2 定期沖洗沉沙池的種類
5.7.3 定期沖洗沉沙池的結構
5.7.4 定期沖洗沉沙池的套用
5.7.5 連續沖洗沉沙池的工作方法
5.7.6 水電站斜板沉沙池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典型工程治理經驗
6.1 無壩引水工程
6.1.1 芍坡
6.1.2 漳水十二渠
6.1.3 都江堰引水工程
6.1.4 鄭國渠和白渠
6.1.5 秦渠、漢渠和唐徠渠
6.1.6 後套灌區
6.1.7 靈渠
6.1.8 灤河岩山渠首
6.1.9 人民勝利渠
6.1.10 打漁張引黃渠首
6.1.11 富拉爾基電廠引水江道的治理
6.2 低壩引水工程
6.2.1 沉沙沖沙槽式渠首
6.2.2 人工彎道式渠首
6.2.3 分層引水式渠首
6.2.4 底欄柵式渠首
6.3 閘壩引水工程
6.3.1 三盛公引水樞紐
6.3.2 南椏河二級(石棉)電站
6.3.3 映秀灣水電站(一級)
6.3.4 漁子溪水電站(一級)
6.3.5 遜科西水電站
6.3.6 天生橋二級水電站
6.3.7 大寨水電站
6.3.8 太平驛水電站
6.4 雙壩引水工程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灌溉引水工程附近與下游的河床演變
7.1 有壩引水工程下游的河床演變
7.1.1 下遊河道的沖刷與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