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東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位於西鄉街道南部,距離西鄉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面積約0.6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河西村徑貝村麻布村新安街道翻身村。河東村最早由江門附近的溫氏先祖於明末率族人先南遷至樂群村附近,後於清初再遷至此。因為村落位於西鄉河東岸,故取名河東村。現河東村是1980年之後拆除舊房重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西鄉、上川、八合、固戍、黃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一區新西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61年7月,屬西鄉公社新西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西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西鄉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西鄉區新西鄉;1985年4月,屬新安鎮西鄉管理區;1986年10月,屬新安鎮西鄉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新安鎮;1994年1月,屬西鄉鎮西鄉村;1996年10月,屬西鄉鎮河東行政村;2004年7月,屬西鄉街道河東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和蔬菜。改革開放後,村集體主要經營商業樓出租、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946人,其中男性445人,女性501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3歲(男);海外留學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0人、澳門同胞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等。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溫姓和冼姓,冼姓於1958年因修建鐵崗水庫,從庫區遷移至河東村。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現在老村有30餘座廣府民居,大多為民國時期所建。均為磚木石結構,硬山頂兩面坡。大多破舊不堪,極少住人。
村內有宗祠2座,為溫氏宗祠和溫氏家祠。溫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建於1995年,是溫氏族人慶典、祭祀、議事、憩息之所,大門兩側有塾台,上立4根石檐柱。大門正上方有“溫氏宗祠”牌匾,兩側有紅木金漆對聯“平原世澤昭歷代祖功宗德;河東繁衍承萬年子旺孫興”。
河東村
溫氏宗祠
河東溫氏家祠的宗親與溫氏宗祠的宗親分屬兩支。相傳在清末時,外地另一支溫氏宗親的先祖來投奔河東的溫氏宗族,並立溫氏家祠。溫氏家祠始建年代不詳,門正上方有“溫氏家祠”牌匾,兩邊有對聯“堂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孫枝蕃衍承萬載春祭秋嘗”。
河東村
溫氏家祠
玄壇古廟位於河東村古榕樹旁,建於清朝末年。
河東村
玄壇古廟

地方習俗

清朝末期,香港實行開放的人口政策,溫姓宗族形成了一種風氣,年輕力壯的去香港打工賺錢,婦女兒童留守在河東村家裡;也有的在香港安家,並在香港成立了溫氏宗親會。過去溫姓在河東村是第一大姓,但目前在村居住的不超過10戶人家。1995年香港溫氏宗親會出資重修了溫氏宗祠。每年正月十五,溫氏宗親回西鄉溫氏宗祠進行祭祖活動。
河東村醒獅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因河東村民體質較弱,特意請黃連勝教授村民舞獅習武,以強身健體。河東舞獅一般為武術引路,在舞獅中展示一番徒手或器械的武術套路,而且舞獅性格狂野、兇狠,動作大起大落,為“武獅”風格。舞獅隊成立後,獲得過多項榮譽。

公共設施

國道G107線廣深公路、寶安大道、新安五路、河東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實現“三通”(自來水、電、電話),199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社區內有羽毛球場和籃球場及西鄉公園供村民學習、娛樂和運動健身,有“婦女兒童之家”活動中心。另有河東社區圖書館,藏書3000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