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蘇童的作品)

河岸(蘇童的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岸》是作家蘇童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條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展現庫文軒、庫東亮父子的荒誕命運,書寫特定歷史時期人的生存境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河岸
  • 創作年代:2007-2009年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蘇童
  • 首版時間:2009年
  • 字數:228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過程,主要人物,作品賞析,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庫東亮的父親庫文軒一直被認為是烈士鄧少香的遺孤,穩坐油坊鎮書記的位子,而突然到來的一個烈士遺孤調查組認定庫文軒是冒牌的,把他列為階級異己分子,父親的地位一落千丈,隨之而來的是父親被隔離審查,發配到向陽船隊改造,母親與其離異。伴隨著父親的倒台,庫東亮也沒有了往日的趾高氣揚、專橫跋扈,他成了眾人嘲笑的對象,七癩子和他姐姐也敢公然搶他的奶油麵包,而他也由此獲得一個代替他姓名的外號“空屁”。父母的離婚給了他兩堆不幸的禮物,一堆是父親和船,一堆是母親和岸,他只能選一樣,他必須選一樣。他選擇了父親。
由於庫東亮對船隊一切的討厭使他很孤單,無事可做的他開始研究母親留下的工作手冊,並在船艙里悄悄地監視父親與每一個女人的對話,而當自己齷齪的行為被父親發現,導致父親大發雷霆並把他趕到岸上。再次回到岸上的庫東亮同樣也沒有什麼好的待遇,糧油加工站里的所有女工和農具修理廠的男工都討厭他,提防他。他更是他母親的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看透了這一切的庫東亮知道雖然母親還是在岸上,但岸上已經沒有了他的家。於是庫東亮與岸上生活徹底決裂,他沒有了對重回岸上生活的幻想,安心地與父親漂流在金雀河上,過著魚一樣的生活。
回到船上的庫東亮開始逐漸習慣河上的生活,同時他在船上也找到了很多樂趣,聽河水說話,收集河流上的漂浮物,用罐頭打撈別的東西。然而當漂亮的慧仙出現後,庫東亮被迷住了。已經經受不了任何風言風語的父親在聽到庫東亮調戲婦女的謠言後選擇了喝農藥自殺,自殺未遂的父親隨後又絕望地發現惟一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魚形胎記已經模糊的幾近消失,不忍看見父親絕望的庫東亮決定再次上岸。他為了給父親一個安慰,把即將遷走的鄧少香烈士紀念碑拖到了船上,這塊沉重的紀念碑是他送給父親惟一的一件禮物。撫摸著這塊刻著鄧少香浮雕的紀念碑,父親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父親把紀念碑當做了自己的母親,而最後父親選擇與母親一同長眠於金雀河。

作品目錄

上篇下篇
兒子
少女
隔離
紅燈
生活作風
名人
河流
人民理髮店
天堂
理髮
一天
碼頭
懲罰
船民
孤船
東風八號
紀念碑
尋人
下去
沙發
魚或尾聲
慧仙
抓鬮
母親
河水之聲
河祭

創作過程

蘇童說,他很早就想創作一部關於河流的作品,“我對河流和水的親近感,不是來自浪漫的文學想像,也無關個人的美學形態,而是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我要表達的欲望是源自內心和血液。”不論是祖輩,還是他如今的居處都是傍水而居,因而,蘇童認為:“我的鄉土是河流,寫河流就是我的鄉土小說。”
2006年,蘇童帶著即將要出國讀書的女兒回蘇州看舊宅。在一條運河邊上,突然看到了一支久違的駁船船隊迎面駛來。頓時,記憶的閘門突然打開了,原先模糊的概念也瞬間清晰了:“我就寫船和船上的人!”
《河岸》的創作卻是一波三折,第一稿和最後定稿全無相似之處。那一年蘇童在德國萊比錫居住了三個月,在“安靜而無人打擾的生活環境”中寫下了《河岸》七八萬字初稿。回到家細讀,卻決定全部捨棄重寫。第二稿又是寫到七八萬字時,推倒重來。兩個月的痛苦煎熬後,他決定將文本使用的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終於一氣呵成。

主要人物

庫少軒
庫少軒因為被認為是革命烈士鄧少香的兒子,當上了鎮黨委書記,成為小鎮權力的核心,也成為小鎮女性追逐的對象。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次調查,否定了庫少軒是烈士遺孤的身份,隨即他的鎮委書記的職位被罷免,還被查出了和多位女性保持著不正當兩性關係。他的妻子也和他離婚了。人生發生了巨大變故的庫少軒,離開了“岸”,來到了金鵲河上的向陽船隊,開始了河上人生。
庫東亮
庫東亮是庫少軒的兒子,因為庫少軒離婚了,他就跟著庫少軒來到了河上。不過,與庫少軒從此不再上岸不同的是,庫東亮常常在岸上與河上穿梭。
江慧仙
江慧仙的人生和“岸”與“河”的命運相關。江慧仙的父親失蹤,母親帶著她來找父親,然而在找她父親的過程中,她的母親也失蹤了。她是向陽船隊的人集體把她養活的。她的人生開端應該是河上。但是,一次一位導演來選拔扮演李鐵梅的演員時,看中了她。於是她離開了船,也就離開了“河”,開始了在岸上的人生,再也沒有回到河上。
鄧少香
鄧少香是一位革命者,藉助家裡開棺材鋪的有利條件,利用棺材作掩護,給游擊隊運送槍枝彈藥。然而在一次執行任務過程中不幸被逮捕。英勇犧牲。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小說中呈現出的庫東亮就是一個少年孤獨的身影。庫東亮的生活就是逃避,從船上逃到糧油站,又逃回到船上,接著又逃往理髮店,最後無路可逃時,他決心逃離生活的地方。庫東亮在遭受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挫折後,已不再相信別人,生活處處充滿恐懼。小說就像一個寓言,象徵少年或者說人生的永遠孤獨感。河水流向遠方,少年只能自己探索未知的世界。少年成長過程中面臨到諸多的不確定性,本來可以在父母身邊尋求指點。一但成人以自己世界的價值觀評價少年時,少年所作的一切都會發生扭曲,這就是少年成長的無奈。如果成人並不站在少年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緊張的關係必然始終存在。河岸是現實世界,但是拒絕接納探索者。河岸是一個與探索者發生著緊密的關係,但卻永遠拒絕他登岸,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母愛的缺失一直讓庫東亮內心複雜,既渴望母愛,但又本能排拒。當少年無力解決這一矛盾時,就會選擇逃避,逃避的結果就是庫東亮不敢跨越母親的影響。庫東亮並未從父親哪裡獲得榮耀,反而受父親牽連,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麵包,得到的是別人的辱罵與嘲笑,以及一個綽號而已。為此,他恨過他的父親,但這並未真正結束。父親自殘後,庫東亮的生活更籠罩了陰影,他發現他的走路姿態都不正常了。庫東亮在審視父母過程中慢慢確立起了自己,父親的世界不過是一個夢,“夢醒之後,我真正長大了。”長大後的庫東亮很少關注船上的世界,而是隨著慧仙上了岸。這是少年真正以自我的視角關注岸上的生活,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再集中在父親身上,而是一個異性。庫東亮超越了父母,長大了。這一步雖然艱難,但是意義重大,這也是每一位少年成長必不可少的過程。
性意識的描寫成了小說的一個線索。一切都似乎按著命運的安排來進行,慧仙這個人物出現了,恰到好處地是,庫東亮的性意識也有了投射的對象,這卻引起了父親擔憂。父親因他羞恥的經歷防範著兒子犯錯,但越是阻止,庫東亮越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甚至買了一本一樣的筆記本,記錄慧仙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雖說這只是庫東亮一廂情願,但他很滿足。最終庫東亮的一系列悲劇不能說與慧仙毫無關係,可小說中卻顯得證據不足。因為一個奇怪的事實是,庫東亮夢中出現的恰恰是父親以前身份的象徵,烈士鄧少香,以及李鐵梅,這也是他們榮耀的一種象徵。庫東亮在這種潛意識中是否有超越父親、母親、慧仙的想法,還難以定論,不過一個在性面前恐懼而又渴望的少年已經漸漸長成。性意識是少年成長過程中伴隨的產物,這本是青春的一種標識,成人如何理解少年成長中出現的這個問題,未必是作者要探索的,但文本卻呈現了這個問題,庫東亮父母與他的對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性的問題造成的。父母因為父親的生活作風問題,把庫東亮並不等同於父親的意識和行為等同看待,進而抵制,這讓庫東亮不得不與父母對立起來,逃離了成人世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長大。

藝術特色

在這篇小說中蘇童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了“我”(庫東亮)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我”目睹了那個荒唐年代的所有悲喜劇,洞察了所有人細微的心理活動。
“一切都與我父親有關”,暗示了小說的起點。在將“我”划進故事的同時,也劃到了旁觀者的席位。讀者透過“我”(庫東亮)的雙眼,看到了家庭、親情發生了極大變化。敘述者“我”帶領讀者一次次穿梭於油坊鎮的大街小巷,從綜合大樓、菜場、土地糧油加工站到學校、棉花倉庫、煤山,再到金雀河上向陽船隊七號船,甚至包括電線桿、信箱,故事總是在不斷變換地點的同時又一次次展開敘述。
由於受到第一人稱視角的限制,“我”對於歷史的敘述不免有些曖昧和含混不清,在整部作品中歷史始終是個“謎”。第一人稱的敘述決定了敘述成為了限制性敘述,並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像第三人稱全知性視角敘述那樣客觀和中肯。
第一人稱的限制性的敘述視角決定了“我”對於歷史的追憶憑藉的只能是想像,這也決定了“我”視野的局限性,形成了對於歷史理解的多種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導致了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因為第一人稱限制性敘述角度,使得“我”憑藉想像,只能是憑藉想像來塑造那段歷史,來塑造鄧少香這一人物形象,並且想通過慧仙這一樣板來看清鄧少香的真實面目,可是無論“我”怎樣努力,“我”的視線終究是模糊的,“我”根本無法辨清哪個是慧仙,哪個是鄧少香。
文本採用這樣的敘述方式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這樣的困惑不僅僅是屬於“我”,同樣也屬於父親喬文軒和那一時期的整整一代人。向人們展示了歷史就像一個萬能的主宰者,神秘兮兮,把人類玩弄於股掌之中,同時它又給人類設定了一個個謎局,在這樣的謎局中,人類找不到自我,只能像一葉浮萍,漸漸地淡出歷史的塵煙暮靄,而人類終究無法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使得文本極富於戲劇性。
另外,文本採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使得敘述人“我”與父親的角色聯繫更為緊密、自然。而且,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使得敘述人“我”表現出了對每個個體的成長過程的在乎。

獲獎記錄

時間作品獎項名稱備註
2009.11.16
河岸
第三屆曼布克亞洲文學獎
獲獎
2011.08.16
河岸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提名

作者簡介

蘇童(1963- ),原名童忠貴,江蘇蘇州人,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1984年後一度擔任《鐘山》編輯。寫於1986年秋冬之交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為其第一部中篇小說。迄今已發表作品百餘萬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妻妾成群》、《紅粉》、《罌粟之家》、《騎兵》,長篇小說《》、《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武則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