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婆米呈

河婆米呈

米呈是揭西縣河婆、龍潭、坪上、五雲、上砂、良田等客家地區鄉鎮,春節期間,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茶料食品。探索這種食品的由來,既可領略客家人獨特的習俗和米呈文化,又可從中窺視人們生活的變化、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的進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婆米呈
據揭西縣誌記載,米呈是一種甜食品,在揭西客家地區盛行。其製法是,先備好煙米,再把糖和水,配上花生油及麥生一起,放在鍋里煎煮,到糖漿近乎凝結的火候、倒進甫米混和,加上花生、芝麻,然後撈起,在特置的方格中碾平切細即成。其中糯米制的叫“米乾呈”,粳米制的叫“甫米呈”。“米乾呈”較柔軟,“甫米呈”較酥脆,均甜香爽口,久吃不厭。其製作工藝雖不複雜,但極其講究,尤其是煮糖的火候,要結合天氣和糖料,太老太嫩都不行。太老了,要反砂鬆散,太嫩了則過於柔軟壓不成形。同時配料麥生也要適中,少則粘不成塊,多則堅如盤石。
過去客家人制米呈(當地叫打米呈),或作點心茶料,或作敬品禮品,十分普遍,又十分上乘。春節期間,家家婦女,備好花生、芝麻和各種香萊,擂成香噴噴的大缽鹹茶,擺上米程,把左鄰右舍、上家上屋請來共吃米程茶。親戚到來,一入門就是檢米程茶(客家人上叫檢),而且這家請了那家請,把能請到客人視為體面,十分愜意。
用米程作拜神供品,也是當時的一種景觀。尤其是大廟爺出遊之時(即河婆歷史悠久的三山國王),河婆六約(古制六個區域),游到那裡,那裡的殷實人家和靈巧婦女,便用大托盤賽結米程塔,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也有四方形樓閣形的,高的競達一二尺之多;形狀各有千秋,色澤也各不相同,有的金燦燦,有的黃彤彤,有的白雪雪,令人賞心悅目。觀賞一托托米程塔,尤如欣賞一幅幅藝術品。
小孩是最喜歡吃米程的,但過去因生活所迫,一般家庭製作米程,畢竟有限。因此,窮苦人家為了接待人客,打一鍋二鍋米程,把邊角料給小孩試嘗後,便把存下的藏在棚角最隱蔽的地方。一些嘴饞的孩子看到別人吃米程,便回家上樓棚翻缸倒瓮偷吃。
河婆米程,到底始於何時,何人所創,史料沒有記載。但自古以來,它一直長盛不衰。今天,不但原來的客家人春節要打米程,而且不少到河婆鎮居住的外地人,包括講潮語的潮州人和來河婆鎮打工的北方人,也跟著準備米程過春節。鼠年春節前夕,筆者到河婆鎮一個糖果廠走了一道,廠的老闆說,近年來,前來買米程吃的北方妹子很多。昨天就有三個在瓷廠做工的江西妹,因吃了當地人送的米程以後,感到風味很好,特此前來尋找。結果,每人買了一大包回去。
同樣,今天的米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仍然是上乘的茶料、送禮的佳品。家裡有人外出,再遠也要搭一罐(或一包)米程去,給親人及其同事嘗一嘗,吃了米程,意味著又過了一個年頭。不過今天的送禮除了親朋之外,還增加了生意公關的味道。一個在下灘市場做生意的個體戶,去年買了40罐米程到廣州等地,送給生意夥伴。對方吃後,均讚不絕口,因而今年他很早又和糖果廠定購了一批送給這些人。他得意地說:“送這樣的禮品,有特色,有效果,價值又不高,我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今天米程的製作者也有較大的變化。過去打米程,是家家戶戶自己備料,自己動手,只有一些無本事者,才請高手來家裡幫忙。可現在,由於許多家庭勞力轉移,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辦廠經商,都賺別的錢去了,無暇學習打米程的手藝,加上手頭又比較寬裕,不像過去花錢如“針頭削鐵”,因此都樂意請人代勞或乾脆向糖果廠購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專門代人加工米程的專業戶,便應運而生。其中僅河婆鎮的固定加工點便有好幾個。鎮的街頭,有一個加工場,農曆十月初便開張為居民加工米程,從早到晚前往打米程者,絡繹不絕,常常要排隊等好幾個鐘頭才輪得上。直忙到春節來臨,還加工不歇,足見米程這種食品的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