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名稱: 豬紋骨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骨片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
- 級 別:一級
- 文物來源: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骨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骨片](/img/d/678/cTZhRzM3YmMkVWY0QjYkNWNzYmN2UWZxkTM4YWM1AjYiFzMiJTM5MzN3gT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精品名稱: 豬紋骨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骨片 精品名稱: 豬紋骨片 內容 原器不明。從骨片正面刻有一隻行走狀的豬紋圖像。眼睛和腹部陰刻圓圈紋;軀體飾以樹葉紋。
河姆渡文化豬紋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豬紋之一。河姆渡一期遺址出土了一件夾炭黑陶方缽,缽口寬21.7—17.5厘米。在缽外壁兩側各刻一豬紋,兩側豬紋的形象大同小異,豬的吻部長而前突,項背上有鬃紋。尾短而下垂。豬身上裝飾著植物紋和圓圈紋。四足刻畫細緻,形象逼真。整個豬紋是用寫實的手法表現的。也在河姆渡...
構圖完整,刻劃極富規律。旁刻一豬紋,已殘。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裝飾上,稻穗紋樣甚為罕見。古代陶器紋飾。1977、1978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一件夾炭黑陶盆殘片,外壁刻有對稱的稻穗紋,一株稻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穀粒向兩邊下垂。排列整齊,左右對稱,兩邊各刻劃七顆稻穗,下有一帶狀物相圍,似為飾物。
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陶缽 河姆渡遺址出土豬紋陶缽 文物簡介 內 容: 圓角長方形,平底,外壁兩面各刻有豬紋圖像一,形象介於野豬和家豬之間。器內壁較粗糙。
豬紋圓角長方缽 ·藏品介紹: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藏品名稱: 豬紋圓角長方缽 ·藏品尺寸: 高11.7、口21.7×17.5、底17×13.5厘米 ·藏品出土所在文化層: 河姆渡文化一期
在動物遺骨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骨骸,其中豬骨的數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遺物,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農作物。以往的國際文獻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但印度最早的稻穀發現於中部的盧塔爾,經C14測定,它的時代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骨哨,如今還能吹出...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該器物夾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長邊兩側各陰刻一豬。豬的腹部運用了陰刻重圈和草葉紋等紋樣。豬的形象為研究家豬的馴養過程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彌足珍貴。
鯔山遺址年代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的第二、三文化層,即距今約5500~6400年,分布面積約有數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為60厘米。文物遺存 綜述 鯔山遺址的出土遺物按質地可分陶器石器、木器以及骨、角、牙器等類。陶器 陶器,第10、9、8層所出陶器以夾炭陶、夾砂灰黑陶為主,第8層的陶色明顯偏灰,器形以釜、罐、盆...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浙江省文物局統籌組織,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處於原始海岸村落較邊緣位置,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殼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極為豐富的...
2004年2月18日至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對田螺山遺址開展了第一期約3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的考古發掘。從地下2、3米深處的飽水土層里出土了與當初河姆渡遺址類似的、保存良好的乾欄式木構建築遺蹟和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遺存。2012年,在田螺山遺址保護棚內1200...
在缽外壁分別以寫實的手法,均勻的線條刻繪了豬紋,該豬整個造型形態逼真,四足蹣跚而行,頭向前垂,雙目圓睜,正在尋覓食物。長條形的腹部微微發鼓,身刻圓圈紋和葉紋。豬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與身腹上的圖案混為一體,相當協調。這種藝術處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藝術構思的奇特和審美情趣的淳樸。從這個豬的刻繪...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件,器物形態及其組合迥異於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可明確為一個新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2002年11月又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蹟,獨木舟標本經碳14測定,...
豬紋黑陶缽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高11.7厘米,長21.5厘米,寬17.5厘米。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歷史背景 我國養豬歷史已經有七八千年。在許多古人的墓葬中,遠至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都不乏豬的遺骸,因為人們常常以牲畜的多寡來標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豬或以豬做祭祀品就顯得十分重要...
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家豬尤其是幼豬的骨骼,表明中國飼養家豬的歷史,也可以遠溯到七千年以前,從而斷定百越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豬的地區之一,古越族則是最早飼養家豬的一個古老族群。建築 《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百越一帶的"乾欄式房屋"可追溯至7000年以前。中國古代塞北遊牧民族多住便於...
遼寧東溝後窪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形象,形體不大,已具備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形式。...
但是因為木材容易腐朽而難保存下來,故出土文物中很少見到木雕作品。發現的木雕最早的當屬遼寧省瀋陽市新樂遺址出土的距今7300年鳥形木雕。在一根椴樹木棒的頂端雕出一隻鳥,尖嘴,有翅膀,鳥身上刻有菱形花紋,通長約40、殘寬4.5厘米,這是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以禽鳥為題材的木雕作品。在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也發現...
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象牙筒,已運用鏤雕技法,顯示出熟練的技藝水平。四川巫山大溪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人面飾件和木雕。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的木雕“小魚”是件圓雕作品,手法寫實。商代,玉器和骨雕、象牙雕刻發展很快,品種多為小型裝飾性日用品,如梳子、匕、尺、針、笄、簪、觚...
數百處經科學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約有五十處出土過羊骨或陶羊頭。早前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都沒有羊的骨骸。西安半坡的“綿羊”標本很少,不能確定是家羊;河姆渡出土的陶羊頭可能表現羚羊,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61種動物中唯一的羊亞科動物。青銅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山羊和綿羊骨骼確定是...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裡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有龍虬莊遺址、上山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等。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
有人認為,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持此意見者把河姆渡遺址第3、4層定為河姆渡文化,將其第2層歸屬馬家浜文化,並認為由地層疊壓和器物演變上,這兩種文化是先後承襲發展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河姆渡遺址第1~4層均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則另有來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見者指出,馬家浜文化的中、...
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發現水稻遺存,證明了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亦稱“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對象聯繫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後世的許多建築雕刻、...
在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塑豬、羊頭,距今約7000多年。遼寧東溝後窪遺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形象,造型單純而生動。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豬、羊、魚、鳥、蜥蜴等動物...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說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史先生得出的結論,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說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說是一條普遍規律,當然也適用於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河姆渡文化共分四期,即河姆渡遺址的第四文化層為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期(絕對年代距今6500...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具有圖騰意蘊。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認,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是我國最早的“鳳凰圖騰”。而高廟遺址出土的白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隻朝向正面,一隻側面回首,雖經年代浸淫,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鑑定,沅水鳳凰早於河姆渡鳳凰400年。“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