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

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是在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遺留的建築物。乾闌式建築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築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
  • 地理位置: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
  • 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
  • 發現於:1973年
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
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於1973年,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有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現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乾闌式建築營建技術大致經歷打樁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後兩個階段。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主要是4B層25排排列有序的由樁木、板樁、圓木組成的排樁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據排樁的走向組合,推測至少有6組(棟)以上的長排式建築。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勢低洼潮濕。這種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龍骨)承托地板,構成架空的建築基座,於其上立柱架梁的乾欄式木構建築,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繼承和發展。直徑1米左右殘高0.5上下由直徑2-6厘米小樁木組成的圓形柵欄圈可能圈養家畜用。建築構件用榫卯連線,榫卯構件的種類主要有:柱頭及柱腳榫,上端為榫頭榫,用以連線屋樑;下端為柱腳榫,用以連線地袱或地龍骨。梁頭榫,在圓木上端加工成榫頭,使其截面高與寬之比接近4:1的黃金比。帶梢丁孔的榫,在榫頭中部鑿有一個圓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構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脫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