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派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心意六合拳,是古傳內家拳。並以功法奇崛,簡單實用,技擊威力強大,勁力雄厚而著稱。自河南洛陽人氏馬學禮得其真傳後,數百年來一直在回族中秘密流傳,外人很難得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派心意拳
  • 簡介: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
  • 著稱:技擊威力強大,勁力雄厚
  • 功法:樁功、大擰中節、雞形步等
簡介,發展演變,內容特點,訓練方法,四把錘法,

簡介

河南派心意拳也有二支:洛陽馬興一支,其拳藝有定身拳36路、玄妙拳36路、輕身術一套(已失傳)。馬興將36式定身拳中精華匯集成“百花點將”。而南陽張志誠一系則有十大真形、四把捶、內功功法等等。

發展演變

據傳心意拳為宋代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所創, 岳飛剛毅多謀,勇冠三軍。自幼隨名師周侗習文練武,隨陳廣習刀術、槍術,尤精大槍術。在長期抗金戰鬥中,化槍為拳,訓練將士。此拳剛猛狠毒,奇快無比。意到拳到,變化無窮。實戰中遠可用槍,近則用拳。後岳飛被害,此拳隨之銷聲匿跡,鮮有所傳。
河南派心意拳
一、山西人姬龍峰創造了六合拳
姬龍峰生於明末。按明朝的征丁制度“三丁抽一”(即兄弟三人必須有一人去當兵),姬家也不列外,姬龍峰年輕時即被抽去當兵,在明軍中當一名槍手,學習槍術。他的教官姓李名敬德。姬龍峰跟李敬德學習“六合大槍”。軍隊的教官並不是民間的教師,他們是整體教授,整體作戰。多年軍旅鍛鍊,姬龍峰練成一身好武藝,一手好槍法,被同行稱為神槍手。可時間不久,清兵入關,明軍潰敗,清軍很快占領中原,建立大清帝國。明軍雖然潰散,但各地抗清義士紛紛轉入地下,有的占山為王,有的組成義軍,有的隱入寺廟,秘密集會結社,暗下聯絡仁人志士,聚集抗清力量,欲推翻滿清,恢復大明。如當時的河南登封少林寺、福建南少林寺、湖北武當山、四川峨眉山萬國寺等等,都隱有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所以,姬龍峰曾兩次到少林寺尋找抗清力量。這就是後來人們杜撰的“姬龍峰在少林寺見金雞相鬥,悟而造拳”的由來。姬龍峰也像其他漢族人一樣,具有抗清復明思想,為了尋找抗清同仁,過黃河入終南山,當姬龍峰路過終南山時遇一道長曰:“來者莫非神槍姬龍峰?”姬龍峰先是一愣,繼爾答道:“在下正是,但不知道長何以知姬某之名?”道長笑曰:“江湖人稱神槍姬龍峰,誰人不知。”於是二人進廟敘禮坐下說話。道人曰:“現今太平盛世,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先生動輒以大槍招搖過市,如被清兵碰見豈不礙人耳目,招來麻煩?”姬龍峰曰:“斯術乃先師所授,豈敢忘之。”道人曰:“何不以槍化捶?”姬師大悟,於是默識揣摩,後乃大悟,以槍化捶,按照六合大槍的原理和架式創造了六合捶。其拳式則以“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宗旨,並取意“雞腿,龍身,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六法合一,成其身法,將六合大槍套路中的適合拳法的架式創造出龍、虎、鷹、鷂、熊、雞、馬、燕、猴、蛇十大真形,這就高度的概括總結了六合大槍的精髓。為不忘其先師所授六合大槍這個根本,故稱其術為“六合捶”。
姬龍峰創拳以後,將拳練給道長看,道長看了以後高興地說:“真好,正好!”並要求跟姬龍峰學習這套拳法,姬龍峰將這套六合拳教給了道長,道長練了這套拳法,別人看了問道:“是否為神槍姬龍峰所傳?”道長說:“正是,正是。”姬龍峰又同道長研究,拳術已經有了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就將自創其術六合拳指山為派,曰終南派,又曰“忠派”。是忠於明朝,反對滿清,意在反清復明也!為紀念這門拳術的創始人,尊姬龍峰為一世,姬先師實為六合拳開山鼻祖。而道長能夠忠實地、謙虛地向姬龍峰學習六合拳,所以後人稱道長為鄭師(“正”的諧音),並尊鄭師為六合拳二世。
二、河南派心意拳的由來
姬龍峰除了將此拳傳給鄭師以外,還傳給了河南馬學禮。河南洛陽馬學禮原是習查拳的,學滿以後外出訪拳,繼續深造,過了黃河後聽講神槍姬龍峰獨創一套拳法,與常人拳法不同,馬學禮知斯術奧妙,恐不能得其真傳,乃喬裝苦役,為傭於姬龍峰家一年(舊說三年),姬龍峰認為馬學禮是啞巴不會武功,早晚練功並不避馬,馬因查拳已學滿,本來造就就高,所以,姬龍峰所練六合拳被馬學禮遂得盡窺其密旨要義,偷偷學去。一次姬龍峰因事沒早起,馬學禮就在姬家後花園中偷練,因功深氣盈,內氣鼓盪,神靈透頂,收式時禁不住將雷聲發出,這是一種功深的表現。姬龍峰聽了大吃一驚,這是誰?內功這么好?(心意內功高低可以從雷聲中聽出),到後園中一看,只有啞巴馬學禮,追問之下,馬學禮雙膝跪地,口喊師父,求老師饒恕弟子(舊社會偷拳是要被追回的,也就是將偷拳者打殘廢),然後自陳來歷。姬龍峰老先生因嘉其志,悉以其所長而授之。故學六合心意拳得其神髓者,馬學禮先生而已。馬歸河南,舉其所知,以誨學者。稱其所學為心意拳。
心意拳要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它每招每式除要求作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並作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除六合外,還要求“雞腿,龍腰,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六法具備,並以此作為身法。
心意拳拳式剛柔既濟,動作剽悍雄渾,技擊性強,為獨有的一門古典實戰派傳統拳法之一。
馬學禮在河南授拳,一時贄者盈門。而最稱高足者,止河南洛陽馬興(馬三元),南陽張志誠二人而已。自後張志誠傳魯山李政,李政傳魯山張聚,張聚傳買壯圖,買壯圖傳袁風儀,袁風儀傳周口尚學禮盧嵩高、楊殿青、宋國賓。宋國賓傳褚衍玉。褚衍玉老師傳。
此六合心意拳河南、安徽之一脈也。現在六合心意拳盛行皖滬一帶,傳出並流行國外,實乃盧嵩高、宋國賓二位大師之功績也。
河南派心意拳也有二支:洛陽馬興一支,其拳藝有定身拳36路、玄妙拳36路、輕身術一套(已失傳)。馬興將36式定身拳中精華匯集成“百花點將”。而南陽張志誠一系則有十大真形、四把捶、內功功法等等。
三、河南派心意拳流傳情況
馬學禮,約生於1775年,卒於1790年,洛陽馬坡村人,其身世不詳。師南山鄭氏,藝成後返鄉,設官執教,所傳僅限回族,外界難窺其門。傳人有馬三元、張志誠、馬興等。馬三元,清道光年間繁城縣人,精拳技,人稱“神拳”。據傳當時遠近與之較技者,死傷不下數十人。因性情暴烈,後患精神病致死。其技藝四把捶(二十八式),目前在河南中部仍有流傳。張志誠,南陽縣人。得馬學禮之傳,一生嚴守門牆,極重體面。所傳學子中,得其真傳者僅外甥李政一人。李政,魯山縣人。幼從張志誠,藝成後曾長期任鏢運護衛之職,其技藝剛柔相濟,出神入化。其友張聚,營齋館業,與李政交往甚密,後李政遂將技藝秘授與之。張從李學藝後,傳於其子小名老格兒。老格兒15歲技已有成,與之比試者多敗北,惜弱冠之年不幸早逝,今河南周口武術界憂談其軼事。張聚藝業後由其外甥買壯圖與之繼承。買壯圖,魯山縣西關黑虎橋人。生於1829年,卒於1892年,幼從舅父張聚學藝,悉得其真,晚年藝臻化境。創“買式四把捶”,將原有二十八式精減,僅留四手,今廣為流傳。嘗以雞形步與人試技,發人丈余。因經營皮貨業,往來於魯山,周口等地。一生收授弟子眾多,諸如安大慶、袁鳳儀、丁兆祥、李海森等。李海森,郟縣人,買壯圖之表弟,其生平履歷不詳,技藝下傳袁長青—袁洪亮—於化龍。丁兆祥,河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清真寺阿訇。因買壯圖經商途徑舞陽,入寺禮拜得以相識,慕買公技藝精純拜為師者,其技後傳外甥呂瑞芳(兼得尚學禮所授)先生曾示範整理有《買壯圖式心意四把捶》文稿發表,其間圖文並茂,可視其風采。袁鳳儀,周口人。除師承買式心意拳外,亦精湯瓶七式。傳人有尚學禮、盧蒿高、楊殿青、宋國賓等。盧嵩高(1874—1962),河南周口人。26歲任得勝鏢局武師,中年曾往蚌埠,與師弟宋國賓同理鏢業,後經南京留居上海,三十年代迫於生計,以授徒為業,一時間頗負盛名。所傳拳藝與早期相比,多有增益。從其學者有解興邦、孫少甫、凌漢興、張兆元、羅時茂、於化龍等數十人。安大慶,字善卿、陝西西安人,回教阿訇,師買壯圖學拳,買亦從安習教義。一生足跡所涉陝、豫、川、鄂、從其學藝者眾,得真傳者只寶鼎一人。寶鼎,字顯廷,生於1865年,卒於1942年,古城西安市小毗園人。自幼勤於讀書,才華出眾,青年時,考取武舉人,後棄科舉之路專攻武術,走四海,遍訪名師,先後拜師十餘人,安大慶嘉其志收為門徒,技甚精。壯年再從戒,1901年隨馬軍門入川任千總,後升為四品管帶統領川北潼川府(今四川三台縣)、保寧府(今四川閬中市)、順慶府(今四川南充市)三府,鎮守川北二十餘縣。1911年冬,與其弟寶麟(字瑞卿)於四川三台縣,創辦“潼川積健武術社”至1934年期間,大弟子黎漢章、二弟子未崇安。加上林暄及其它弟子等,弟子前後不下千人,王襄亦隨寶鼎習練武術和內功十三段,並參與寶鼎內功十三段書籍的校核工作,張善子張大千兄弟二人亦隨寶師習內功及心意六合拳。1927年前後,分別著有《內功十三段圖說》、《心意拳譜》在陝西出版,惜非賣品,流傳不廣,1949後因歷史原因其傳人甚少跟外界交流,1961年至1972年寶麟收林暄之子林泰放為徒傾囊相授,林暄、林泰放父子二人共同帶一弟子陳篤。自此,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陽張志誠一脈拳技,在盧嵩高,寶鼎二公的大力宏揚下,蜚聲海外,發揚光大。另有河南心意六合拳洛陽一枝,經由馬學禮的外甥馬興(1755—1845),字鳴佩,與以繼承。先生曾任四品軍職,所習之技為定身拳、玄妙拳各三十二套(後者似已失傳),馬興生前曾將定身拳精華摘出,集成拳路,名為“百花點將”,一生收徒甚眾,尤以馬梅虎技優。馬梅虎(1805—1924),幼承父藝,廣傳拳技,傳有劉萬義、權天才、金樂等人,其中劉萬義下傳馬夢洛—孫順福—孫永恆、黃新銘等。惜此術目前僅見流傳於洛陽東關、北窯、馬坡、塔灣等地。

內容特點

河南派心意拳:1、龍形:龍吊膀、小龍形、大龍形、龍形橫、大劈、刃勁等;2、虎形:虎撲把、虎抱頭、虎蹲山、雙把;3、雞形:踩雞步、閃膀、刮地風、捧拳等;4、蛇形:出洞、吐信、撥草、追風趕月等;5、馬形:夜馬奔槽、串道、闖槽等;6、猴形:猴豎蹲、小裹、掏心、掛印等;7、鷂形:束身、鑽天、入林;8、燕形:入巢、展翅、抄水;9、鷹形:鷹捉、雙縷;10、熊形:單把、雙把、出洞、小踏等;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 步法分:虎步、雞步、蛇行步、龍形步、車輪步、坐盤步、進退連環步、人字步、縱步、箭步、串步、快步等。
河南派心意拳
單式拳法分: 五行拳(劈拳-----起為掌,落為拳;崩拳-----拳法;鑽拳----掌法;炮拳-----先拳後掌;橫拳-----拳掌相合)、十大形拳(龍、虎、蛇、猴、馬、鷹、鷂、燕、雞、熊)、七小形(螳螂形、鶴形、貓形、鼉形、鳥台形、喜鵲蹬梅、蜻蜓點水)、戴家三拳(鑽、裹、剪)及點穴法。
套路練法的一趟“四把拳”,五趟“閘式捶”。所謂四把,即:一把橫拳、二把挑領,三把鷹捉,四把斬手炮。具體動作名稱是:一、起勢;二、六合勢;三、按頭式;四、頭手;五、箭步;六、橫拳;七、轉身鷂子入林;八、挑領;九、鷹抓;十、斬手炮;十一、單點;十二、通天炮。反覆兩遍。

訓練方法

河南派心意拳自河南洛陽人氏馬學禮先師得其真傳後,數百年來一直在回族中秘密流傳,外人很難得見,從而形成河南一支,有樁功、大擰中節、雞形步等功法。
1、樁: 自然站立,左腳前伸,腳跟著地,腳尖上蹺。兩腿下蹲,重心在右腿。左手五指自然分開,屈肘上抬於面部前方,掌心向內,指尖與鼻尖同高。右手下按於右腿外側,掌心向下五指自然分開。這樣,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做到了外三合。左右變換,量力而行。站樁時要沉肩墜肘,谷道上提,舌頂上齶,自然呼吸。心意六合拳十分重視內功修煉,而內功就是從樁功中求得的。通過站樁,可使身體各部位協調一致,內外合一,丹田有氣,底盤穩固,足腿堅實,從外三合過渡到內三合,身成六勢,整齊劃一。
2、大擰中節: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身體下蹲,右膝與左腿彎相抵。兩腿不動上體向左擰轉,右手放於左膝外側,左手放於左臀外,使右肩與左膝、左腳尖上下相照。然後,上體向右轉180度,兩手同時由下向上掄,經頭上方掄下至右膝外側,兩腿隨上體擰轉,腳下擰出兩圓點。如此一反一正反覆練習。但要注意擰轉時的肩、膝,腳尖相照。
身有八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大擰中節是盤,練心意拳的陰勁和身法的“反側”之功,使身體各關節擰轉似彈簧。全身關節滾動而起,起於根,主於中,行於梢,發於脊背。使身形靈活矯捷,輕靈不滯,有蓄勁之弦,隨時都有彈射之勁。中節為人體重要勁力的來源,技擊中的威力取決於中節盤練的是否靈、快,整、短。大擰中節是盤功練藝的重要功法之一。練大擰中節強調五個字:蹲、涮、搖、擰、插。
3、雞形步:(1)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雙膝下屈,身向右轉,兩拇指相扣,置於腹前,十指自然分開。(2)進左步,雙掌由下向上、向前推出,與腹同高。上右步過左腳的同時雙掌收回放於右胯旁,身向右轉。(3)進左步,兩掌隨步落下向上推出,與腹同高。如此大步行走。雞形步乃心意門基本步法,應連續不斷行走,練時左右相同。
習心意拳必須先練雞形步,它為心意拳下盤(意)功法的基礎,是一種獨特的功法訓練(一種內功盤意法),對提高下盤技藝,增進功力,敏捷、穩健有顯著的效果。譜云:“誤(無)腿不打人”,一語道破了下盤(意)的重要性。雞形步盤練心意拳的踩勁,使腳如踩毒物(勁意法),練出腳的穩、準、狠、起、隨、追之法。譜云:“前腿起則後腿隨,前腿不到後腿追。兩腿雖說有前後,不如兩腿並一腿”。只有在雞形步上苦下功夫才能在實戰中做到近身靠打,過步奪人的威猛氣勢。
心意六合拳功法深奧,技擊性強,每一細微動作都包含著殺機,充分體現出心意拳的兇猛、狠毒、剛爆猛烈的獨特勁法。練者用心體會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四把錘法

自心意拳問世以來, 孕育出無數名家好手,以河南買壯圖較為突出。然而,買氏所傳的同根數脈中,各自風采依舊,招法、勢法卻已千變萬化。有道是“真法不在勢中求”,這也可能是它獨特的風格吧。此套四把錘招法盤練與勁意破解,是上海孫少甫之心意秘抄本所載。孫少甫先生乃河南尚學禮之徒,後又在上海投師盧嵩高,演練者島學斌系孫少甫內侄,自幼得姑夫真傳,在上海同孫少甫之侄孫勝道盤練多年,體會頗深。
心意拳之所以能引起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興趣,其原因是招法獨特,實用技擊性強,湧現出較多的武術名家。但它刻薄保守的一面,也確實令許多朋友只明其理,難得其意,將傳統的心意把打成了心意長拳,其盤功練藝之目的難以達到應有的水準。從心意老拳師練拳的體會當中,總結出練好心意拳的四個步驟,即:第一階段的認識心意拳,對於初學者來講,一定要規規矩矩地將拳把式形體學到位,心意拳有角、有度、有尺、有寸,手放在什麼地方,腳怎么站,身法如何裹合,臂能抬多高等,都有相當嚴格的標準。
第一階段只需要將手型身法做到位,就算完成了任務,先不要管內三合與外三合配合到位不到位,先按招法走。到了第二階段,自己會感覺內外銜接不上,也就是拳書上常提的內三合與外三合脫節,手腳身體配合不默契。第二階段較為重要,這就需要有老師在一旁指點,也就是“得人一張口”,其目的是由老師教你銜接內外動作的一體性。到了第三階段,就著手研究如何帶上中節、根節,身體三節在拳術上的套用,以及勁道的整壯,如何帶勁。第四階段,要理解招法的套用,總不能光練不會使喚,失去心意拳的價值。孫少甫老先生之心意秘抄本,對於每招每式,講解得十分詳細,演練起來上功較快,同時,該套拳法又是流行於河南的傳統拳路,上篇先將招法講解,下篇再敘勁意及破解使用方法。
一、輕步站盤法:側身站立,左肩領前,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前虛後實,左足尖微蹺離地,足跟著地,全身重心在右腿上。同時,兩臂從容下垂,手指向下,兩肘微彎護肋,兩臂內扣,舌頂上齶,胸門含勁,心守氣沉,肛門上提,渾身自然,兩眼向前方平視。二、虎撲盤法:承上勢,左足向前進一步,成左弓右箭步,同時兩手由小腹向前鑽出,有自下向前上撲之意,左肘靠住左肋腰際,左手置於膝蓋上方,手指張開前頂,掌心內含,右手在後垂於襠際,有向下捺水中之瓢意,頭向前頂,下頦內收,肩、膝、足尖要三尖照,兩眼珠上翻,注視前方。三、猴縮蹲盤法:承上勢,身體向後下蹲,有後撞之意,坐於右腿之上,左腿屈膝懸提於右腿前,足尖上蹺,兩膝向里裹勁,兩大腿合住勁,兩肩下垂,兩肘裹收護肋,手指柔軟,左肩前領,下頦內收,目光前視。
四、過步箭穿盤法:承上勢,右手回抽再向前撩掌,左腳向前墊步,右腿在後蹬直,左腳落實,右腳毫不停滯,急速越過左足竭力向前箭出一大步,屈膝下蹬,右手後縮至右胯旁貼住,左手前臂前伸,肘貼住腰肋際,手掌置於左膝上方,指如虎抓。過步箭穿時身手宜穩固,動作著實,腳步跳躍不能漂浮,以防身體搖擺而失過步箭穿之精神。五、橫拳盤法:承上勢,左足向前一步成左弓右箭步,同時右手掌變拳,與肩胯合勁,從右胯處自下而上,循弧形向前提擊,高與胸齊。當右拳提前至小腹時,左掌與之會合抱住右拳,虎口扣住右臂腕彎,手指向上,掌根前頂和右拳一股勁兒向前抬去,兩肩里扣,兩肘下垂裹勁,伸拳不過肩,手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頭向前頂(圖5)。六、鷂子入林盤法:承上勢,身體向後轉動,右拳變掌向身後劈去,右臂斜橫於胸前,手背靠於右胯際,左手屈肘上揚,手背朝著右前方,指尖上頂,兩臂相反交錯,兩肘裹勁,兩臂交向裹於胸前,如繩索捆住一般;同時,頭向右轉,用眼角射人,待身腰隨著右轉、右肩領前、左腳站與右腳齊、身子站定時,前胸與正前方成45°斜角,即胸前面對左前方(圖6)。
七、丹鳳朝陽盤法: 承上勢,上身右擰,上左腿,腿有“刮地風”之意向前掃踢,右手上撩,掌心向右前方,左手自臉旁下撩,撩至胸前,則掌心向下以掌根擊出下撩止於襠際,肘向里裹勁,手背朝外,手心朝里,左足前虛,右足後實,胸腹切勿向前挺,保持內含勁,雙目注視前方(圖7)。八、沉劈盤法:承上勢,左腿屈膝下蹲,身子下沉,全身重心落左足上,同時,左手自下而上,經過胸前上托右臉頰,右手自上而下,以中節肘部帶動手,指尖前頂,竭力向下砍劈,左右兩手一沉一托和身法一起動作,不可先後,右手劈罷,緊貼膝里側,臂要垂直,指尖向下,右肩前領,腰要直,胸內含,兩膝里裹,襠勁扣住,身子不可前俯,不可左右歪斜,目光前視(圖8)。九、挑領盤法:承上勢,右手自下而上挑,手指張開前頂,手腕要直,左手自右腮沿胸前下捺,手指張開向前,掌心向下捺實,置於襠際;同時,懸提右足順勢向前一步,屈膝坐實,左腿在後蹬直成右弓左箭步,頭向上頂,手與足在一條直線上,目光前視(圖9)。十、鷹捉盤法:承上勢,右腳向前進半步,左腳在後順勢上一步,左手自小腹沿前胸經右肘彎上托提,再由右掌虎口吐出停住,掌根向前,指尖上頂,兩肘相向裹勁,左眼角從右小臂處前視,用眼角射人(圖10)。
十一、虎撲盤法:承上勢,左肩下塌前擰,右肩後抽微掀,雙手併力下捉,捉畢左手落於左膝上方,屈肘貼肋,右手後抽,落於襠際,掌根向下捺勁,兩掌張開,指尖前頂,形同虎爪;同時左足隨著兩手下捉,向前一步屈膝前弓,右足在後蹬直成右箭步,頭向前頂,下頦里收,整個上身順著捉勁朝前傾斜,目視前方,頭與足在一條線上。形成虎撲之式(同圖2)。十二、縮蹲同圖3,略。十三、過步箭穿同圖4,略。十五、橫拳同圖5,略。十六、迎門鐵臂盤法:承上勢,左腿後退一大步,轉身;右拳從右膝上起向前上方端去,高與眉齊;頭肩領前,左手隨右拳上提,虎口扶著右肘彎里側,垂肘貼肋;同時右足隨勢起立,全身重心在左腿上,右腿膝上提,以大腿面平為度,足尖上勾(圖11)。接上勢,右拳向前下方擊磕,低與膝齊,拳之端面向下,手臂挺直,左手扶著右肘彎,隨同右手下落;同時身子下蹲,右足著地彎膝,向前稍帶挺伸之意,左腿蹬直,兩腿成夾馬之勢,身子棱直,不可前俯,不可左歪右斜,臂勿外突,目光注視前下方(圖12)。
十八、懷抱頑石盤法:承上勢,左足插過右足前面進半步,全身重心移坐在右腿之上,身子依然蹲踞,仍以右肩領前形成夾馬步;同時,右拳變掌,雙手掌心向上,屈肘貼肋,手臂略成弧形,一同向左胯間落下,上身左轉擰動,目視雙手(圖13)。接上勢,起身上右步,雙手平伸向左方抄,兩肘屈靠肋際,收腕如抄起千斤頑石,面向右方,全力向上推起(圖14)。掌心向前,左掌自右掌虎口吐出,十指張開,左肩領前成鷹捉之勢,雙肘下垂,相同裹勁,兩手雙臂交叉,目視前方(圖15)。十九、鷹捉同圖10,略。二十、虎撲同圖2,略。收勢、雷聲盤法:四把之收勢,為鷹捉下落而成虎撲之勢,盤練至此,趁鷹捉下落之勢,丹田後咬,橫膈膜上開,壓縮肺氣,全部外呼,發聲曰“噫”,如雷聲響動。發聲時,頭頂項豎,舌尖上頂,手指前頂,謂之三頂。拳經云:肺動震雷聲,須要聲隨手發、手隨聲落為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