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7年(西漢元朔二年),匈奴左賢王部進犯上谷、漁陽。漢材官將軍韓安國率700人出戰,負傷敗陣,退守壁壘不出,匈奴騎兵擄掠千餘人及牲畜而去。“是時虜言當入東方”,漢武帝劉徹命韓安國部向東移駐右北平,以阻擋匈奴向東方深入,同時決定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作戰方針,令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急速出兵雲中,突襲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衛青、李息率部出塞後,從雲中向西大迂迴包抄,突然掩襲匈奴牡羊王、樓煩王並一舉擊潰之。是役,漢軍殲敵數千人,俘獲“伏聽者3071人及牛羊百餘萬頭,收復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餘里到達隴西,”。漢匈河南之戰是漢匈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得益於河南地的收復,西漢王朝的北部邊防線北推至黃河沿岸。役後,漢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與朔方郡,並聽從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修築朔方城,並招募十萬內地居民至朔方實邊。昔日匈奴刺向漢朝後背的利刃,迅速轉變為漢軍指向匈奴前胸的長戟。
基本介紹
- 名稱:河南戰役(河南之戰)
- 地點:漢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
- 時間:公元前127年(漢元朔二年)
- 參戰方:西漢、匈奴
- 結果:漢軍大勝
- 傷亡情況:匈奴戰死數千,漢軍全甲兵而還
- 主要指揮官:衛青、李息,牡羊王、樓煩王
戰役背景,地理狀況,戰役前奏,戰役全程,意義影響,
戰役背景
地理狀況
秦漢時期的河南地即今鄂爾多斯高原中的河套平原,位於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是夾在賀蘭山、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一塊斷陷沖積平原。黃河貫穿整個平原,航運便利,水利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豐盛,開發利用早,為中原農業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共同嚮往的沃土。
作為蒙古高原與陝甘黃土高原的分界區域,河南地不僅在經濟上具有巨大的優勢,而且在軍事上更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從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中原王朝的漢族統治者和北方的匈奴統治者,在這裡展開反覆爭奪,最終匈奴人取得勝利,占據了河南地。
河南地距離西漢的國都長安不足千里,匈奴的騎兵只需疾馳一二日便可到達,禁止長安的北地、上郡等地不時成為漢匈交戰的前線,長安也就一直處在匈奴鐵騎的威脅之下。對於西漢王朝來說,匈奴占據河南地,就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在背後,它所構成的威脅,遠比匈奴對西漢邊境接連不斷的襲擾來得嚴重。
戰役前奏
公元前128年(漢元朔元年)秋,匈奴兵分三路,突破長城關塞,大舉進犯。左路2萬餘騎攻至遼西,殺遼西太守,略邊民2000餘人;中路殺入漁陽,擊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尋又敗韓安國軍千餘騎,幾近殲滅;右路進入雁門,殺略千餘人。漢武帝急命衛青率3萬精騎出雁門,李息率兵一部出代郡,迎擊匈奴騎兵。衛青”斬首虜數千“,挫敗匈奴攻勢。
戰役全程
意義影響
漢匈河南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規模亦不為大,但它在漢匈戰爭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王朝收復河南地,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至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這不僅僅有利於京都地區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有利於西漢王朝在全國統治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