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

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

《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內容簡介: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古代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胡桃等植物標本,改變了中國對粟的種植以及胡桃產地的認識,家雞遺骸的發現。糾正了世界家雞馴養歷史的傳統觀點。《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集科學性、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全面總結了磁山文化研究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16
  • 品牌:花山文藝出版社
  • 作者:喬登雲 劉勇
  •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73921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河北考古大發現·磁山文化》是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前言
1 意外發現
2 發掘紀略
3 突破口
4 “書”中奧秘
5 “家”
6 生活家當
7 粟作農業
8 地下糧倉
9 採集與核桃
10 狩獵與捕撈
11 家雞的起源
12 原始手工業
13 文化藝術
14 崇拜與信仰
15 足跡
16 來龍去脈
17 鄰里之間
18 爭鳴
19 學術盛會
20 文物展覽
21 文化節日
22 遐想
附錄一 磁山文化大事記(1972-2005)
附錄二 磁山文化及相關遺存考古文獻目錄(1977-2006)
後記

後記

1993年秋,喬登雲與劉東光同志受邯鄲市文物局委派,前往磁山村協助當地擬定“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建設方案。磁山二街負責博物館籌建及接待工作的是退休教師霍九桓同志,當其得知喬登雲同志為武安人,曾參加過磁山遺址的發掘並對磁山文化有所研究後,於是向喬登雲同志建議是否可以撰寫一部有關磁山文化的書籍。
喬登雲同志作為武安家鄉人、特別是磁山遺址發掘研究的參與者,也早有對磁山文化予以系統研究並展示於社會的願望,只是由於工作較繁忙而無暇顧及。事後,喬登雲同志與同鄉及同事、曾參加過磁山遺址早期發掘且退休不久的劉勇先生商定,由兩人合作完成書稿。1995年。劉勇先生便完成了12個章節近3萬餘字的初稿,然後,交喬登雲同志加工修改。因材料所限及工作原因,喬登雲同志主要靠業餘時間編著文稿,且時斷時續、進展十分緩慢,直到2000年前後才最後加工完成了16個章節約6萬餘字的書稿。此時,適逢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先生擬組稿出版一套關於河北省重大考古發現方面的叢書,本書稿入選其列,後叢書因故未能出版,本書稿也因之擱置下來。去年,花山文藝出版社決定出版同類叢書,謝飛先生將本書稿推薦於出版社。

序言

磁山文化因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的發掘而得名。這個遺址是1976年11月開始發掘的,不久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又發現了一個文化面貌相近的遺址。《考古》雜誌於1977年6期和1978年2期分別報導了兩個遺址的主要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注意。當時我敏銳地覺察到這兩個遺址發現的重要意義,立即寫了一篇短文《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發現》,發表在《考古》1979年1期。文章首先提出了磁山文化的命名;指出磁山文化的年代應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早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而且由於磁山文化的發現,加深了前此發現的老官台文化的認識,確認它也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的文化,從而把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尋找更早新石器文化和探尋粟、黍旱地農業起源的任務從此正式提到日程上來了。我冒昧地推測這樣的遺存應該就在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的範圍內,特別是靠近山麓的地帶去尋找。
將近30年過去了,類似磁山遺址的發現增加不多,而類似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卻大批湧現。人們看出以磁山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和以裴李崗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確有不少差別。夏鼐先生採用磁山·裴李崗文化一名,雖然還認為屬於一個文化,但也注意到二者的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