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於1970年5月由始建於1959年的耕作灌溉研究所和始建於1963年的糧食作物研究所合建而成,1970年稱河北省農業局農業科學研究所,1971年改名為河北省農作物研究所,隸屬河北省農業局領導。1974年劃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領導,1984年12月更名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主要從事糧棉油作物遺傳育種、種質資源創新與生物技術套用、作物耕作栽培、農田雜草控制、奶牛遺傳改良與飼料研發、農村科技服務等農業技術創新與示範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 性質:非盈利
  • 地址:河北省
  • 屬性:政府組織
發展歷程,研究內容,研究成果,科研條件,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合作夥伴,發展目標,

發展歷程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於1970年5月由始建於1959年的耕作灌溉研究所和始建於1963年的糧食作物研究所合建而成,1970年稱河北省農業局農業科學研究所,1971年改名為河北省農作物研究所,隸屬河北省農業局領導。1974年劃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領導,1984年12月更名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研究內容

主要從事糧棉油作物遺傳育種、種質資源創新與生物技術套用、作物耕作栽培、農田雜草控制、奶牛遺傳改良與飼料研發、農村科技服務等農業技術創新與示範推廣。

研究成果

1978年以來,育成國家、省級審(鑒)定農作物品種193個,其中國家審(鑒)定70餘個;獲各級成果獎勵236項(主持191項、參加45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以上50餘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00餘篇,出版學術專(編)著40餘部。在農業部組織的“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綜合實力評估中4次躋身全國百強研究所。研究所連續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河北省文明單位,黨總支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工會委員會曾被授予河北省模範職工之家、河北省直五一獎狀榮譽稱號。

科研條件

科研人員

研究所現有事業編人員12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2名,工勤人員8人。現有研究員42人,副高級46人,博士31人,碩士40人。擁有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中華農業英才獎1人,省高端人才2人,資深省管優秀專家1人,省管優秀專家6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省突貢(特貼)專家10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層次、二層次人選15人。省科技創新團隊2個,省巨人計畫團隊1個。

科研機構

現有小麥、玉米、大豆、農業生物資源保存4個研究中心和花生、棉花、食用豆、甘薯、芝麻、作物耕作栽培、雜草、奶牛8個研究室,常年承擔國家、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120餘項。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3人(大豆、花生、食用豆),綜合試驗站4個(玉米、甘薯、芝麻、奶牛);是省產業技術體系油料和大豆首席專家依託單位,擁有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9名(小麥、玉米、大豆(2)、棉花、花生、食用豆、甘薯、肉牛)。
建有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莊分中心,國家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河北),農業部黃淮海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轉基因中試與產業化基地(大豆、小麥、玉米)、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資源、栽培、玉米)、農業部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單位、河北省作物遺傳育種實驗室、河北省作物栽培生理與綠色生產重點實驗室、河北省農業生物資源保存中心、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品質檢測中心等14個科技創新平台。建有3000平米實驗室,擁有價值3600餘萬元的儀器設備850餘台套。建有堤上、平山、三亞3個試驗站,總占地1400餘畝。
建有寧晉糧食作物、藁城雙高大豆、大名高油酸花生、元氏甘薯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示範基地,在全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建立示範基點100餘個,年示範展示新品種30餘個,新技術20餘項。

合作夥伴

先後與美國、荷蘭、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業務往來,建立了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南京農大等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科研合作與交流關係,聘用兼職(客座)研究員19人,為擴大我所對外合作與交流,了解國內外先進科技發展,促進全所科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目標

研究所堅持“科研立所,服務三農,以人為本、爭創一流”的辦所理念,重點開展套用研究,積極發展優勢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著力構建作物遺傳育種、種質資源創新與生物技術套用、作物耕作栽培、農田雜草控制、奶牛遺傳改良與飼料研發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全省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