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2006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以冀9813(
冀花6號)為母本、開選01-6為父本配製雜交組合,採用“套龍骨瓣雜交授粉技術”進行有性雜交。
2006年11月—2007年3月在海南種植F1,淘汰偽雜和病劣株後按組合摘飽滿果混收。
2007年5月—2008年9月在河北石家莊和海南三亞種植F2—F4,按照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株高適中、疏枝、主莖綠葉多、結果多、雙仁果和飽果數多的單株選擇標準選擇優良單株,按組合摘果混收。
2008年11月—2009年3月在海南種植F5,依據單株選擇標準選擇優良單株,利用Master-RI手持折射儀(ATA-GO)測試單株種子油脂折光係數,篩選高油酸單株,獲得高油酸單株2006007-F1N-0-0nf-0-17nf。
2009年5月—9月在河北石家莊種植2006007-F1N-0-0nf-0-17nf株行,淘汰病劣株後,全株行混收形成新品系,該新品系不僅油酸含量高,而且莢果較大、飽滿、果殼薄,綜合性狀優異。
2009年11月—2011年3月連續在海南三亞和河北石家莊進行3個世代的新品系繁種和產量鑑定。
2011年進行了產量比較試驗。
2011—2013年以“冀0607-17”名稱參加國家北方片小粒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2012—2014年參加國家長江流域片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2014年1月申請國家鑑定定名為“冀花13號”。
2014、2015年先後通過國家鑑定和國家擴區鑑定。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冀花13號屬普通型中早熟小果品種。株型直立,葉片橢圓形、深綠色,連續開花,花色深黃,莢果繭形,網紋淺,籽仁橢圓形、粉紅色、無裂紋、無油斑,種子休眠性強。主莖高36.3厘米,第一對側枝長40.8厘米,總分枝數7.0條,結果枝數6.2條,百果重187.7克,百仁重77.5克,千克果數713個,千克仁數1552個,出米率71.34%,生育期124天。
品質: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2014年含油量55.77%,粗蛋白含量23.58%,油酸含量81.4%,亞油酸含量2.9%,油亞比28.1;2015年含油量55.72%,粗蛋白含量23.17%,油酸含量81.7%,亞油酸含量2.9%,油亞比28.17。
抗性:抗旱性強,耐澇性強,高感花生黑斑病,易感花生網斑病。
產量表現
2011—2012年,參加全國北方片小粒組區域試驗,兩年莢果平均畝產276.63千克,籽仁平均畝產197.41、千克,分別比對照種
花育20號增產13.55%和9.21%。2013年參加全國北方片小粒組生產試驗,莢果平均畝產260.25、千克,籽仁平均畝產187.87千克,分別比對照種花育20號增產12.1%和17.9%。一般示範畝產350—400千克,高產示範畝產可達500千克以上。
2012—2013年,冀花13號參加國家長江流域片區域試驗,兩年29點次平均莢果產量為4806.0千克/公頃,比對照種中花15增產5.86%。其中,2012年該品種在有12個品種參加的14個試點試驗中,莢果平均產量5074.8千克/公頃,居參試品種第2位,比對照種中花15增產12.85%,增產極顯著。2013年在有13個品種參加的15個試點試驗中,莢果平均產量4535.9千克/公頃,居參試品種第10位,比對照中花15減產1.13%,減產不顯著。
2013年,參加國家北方片小粒組花生生產試驗,在有6個品種參加的18個試點試驗中,冀花13號莢果平均產量3904.5千克/公頃,居參試品種第2位,比對照品種花育20號增產12.1%。
2014年,參加國家長江流域片生產試驗,在有4個品種參加的10個試點試驗中,冀花13號莢果平均產量4215.5千克/公頃,居參試品種第2位,比對照種
中花15增產10.32%。
適種區域
冀花13號適宜在中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湖北、湖南、江西、江蘇、重慶、四川南部花生產區春播種植。
栽培技術
地塊選擇:選擇地塊平整、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或砂土地。
施足基肥,補施追肥:為了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需要施足基肥,並以腐熟有機肥為主,追肥應追施N、P等速效肥。
播種量:每畝25千克莢果。
播種適期:地膜覆蓋播種期在4月中下旬,露地播種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
合理密植:冀花13號為疏枝小果型品種,株型緊湊直立,耐肥抗倒,適宜密度範圍為1.0萬—1.1萬穴/畝(2.0—2.2萬株/畝)。
病害防控:適度化控,防治黑斑病和網斑病。冀花13號長勢強,高水肥地塊,要注意合理噴施生長調節劑。冀花13號後期感黑斑病和網斑病,要注意加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