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獻捷》是唐代張隨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本詩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詩中寫了:郭子儀於757年(至德二年)領兵收復兩京,奉獻在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所得戰利品的事。該詩描寫河中獻捷時舉國上下的歡樂景象,表達了人民盼望平息內亂、安居樂業的願望,也散布了和平幻想。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河中獻捷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張隨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河中獻捷(1)
叛將(2)忘恩(3)久(4),王師(5)不戰通(6)。
凱歌千里內,喜氣二儀(7)中。
寇盡條山(8)下。兵回漢苑(9)東。
將軍(10)初執訊(11),明主欲論功。
落日煙塵(12)靜,寒郊壁壘(13)空。
蒼生幸無事,自此樂堯風(14)。
作品注釋
(1)河中獻捷:河中,即河中府,府治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獻,貢獻、奉獻;捷,勝利為捷,戰勝所得戰利品也可稱為捷,此指後者。河中獻捷,即奉獻河中所得戰利品,指郭子儀於757年(至德二年)領兵收復兩京。
安祿山(?一757),唐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南)人。驍勇善戰,騙取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信任,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755年(天寶十四年)在范陽起兵,次年稱帝,國號燕。757年(至德二年)春,被其子安慶緒殺於洛陽。
史思明(?一761),與安祿山同鄉里,為安祿山的親信,並隨安叛唐,占有范陽十三郡。安慶緒殺安祿山,郭子儀領兵收復兩京,史思明一度降唐。後有人計畫暗殺史思明,被他察覺再度叛唐。759年(乾元二年),先稱王,殺安慶緒,再稱帝。不久,為其子史朝義所殺。
(3)忘恩:安、史二人都是唐將,深得唐玄宗信任。不思報效,反而叛唐,故說忘恩。
(4)久:從安祿山起兵范陽,到郭子儀領兵收復兩京,經歷了兩個年頭,人民深受其害,故說久。
(5)王師:指唐王朝的中央禁軍及地方武裝。
(6)不戰通:唐軍備廢弛,軍隊毫無戰鬥力。安、史叛軍的失敗,同其內訌不斷、互相殘殺有關,故說不戰而通。
(11)執訊:執俘審訊的省語。《詩經·小雅·出車》:“執訊獲醜,薄言還歸。”此用其意。
(12)煙塵:煙,烽煙;塵,灰塵。
(13)壁壘:軍營的圍牆,可作為進攻或退守的工事。
(14)樂堯風:樂,樂意,喜悅,陶醉;堯,傳說中遠古時代帝王陶唐氏之號;風,風尚、風氣。堯風,堯時的風尚,一般用以比喻天下太平。這裡所謂“樂堯風”,不過是一種誇飾之詞,純是幻想。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前期,郭子儀領兵收復兩京之時。
唐代中葉,由於政治腐敗,國力虛耗,邊鎮權重,加上某些民族矛盾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因唐中央政府軍備廢弛,洛陽、潼關、長安接連失陷。叛軍所至,大肆殺掠,人民紛起反抗。後來,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組織了兩次大反攻,安祿山因內部分裂而被殺,得以收復兩京,史思明也一度降唐。到758年(乾元元年),史思明再次叛唐,與安慶緒遙相呼應,並再陷洛陽。不久,叛軍重又發生內亂,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也相繼被殺。直到763年(廣德元年),安史之亂才最終平息。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黃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戰亂之後,安西四鎮盡失,吐蕃統治者乘機進擾。從此,唐中央集權土崩瓦解,地方割據勢力更加強大,形成中央與方鎮以及方鎮與方鎮之間的不斷內戰。因此,安史之亂的平息,並沒有使局勢趨於穩定,反而內亂更加頻繁。
該詩繪聲繪色地描寫河中獻捷時舉國上下的歡樂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平息內亂、安居樂業的願望。但是由於作者的階級與時代的局限,也散布了不切實際的和平幻想。
作者簡介
張隨,唐代詩人,生平不詳,根據他的詩歌《早春送郎官出宰》所描寫的內容,大約生活在盛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