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1月12日在沭陽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代縣長卞建軍代表沭陽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沭陽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事件:總結2014年政府工作
2014年工作回顧,經濟發展,社會事業,2015年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2014年工作回顧

經濟發展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8億元,增長10%。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04億元,增長10.1%,總量繼續位居蘇北首位、全省第11位;其中稅收占比84.1%,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89億元,增長25.2%;其中工業投資288億元,增長24.4%。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位居第47位,比上一屆提升4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661元、11955元,分別增長12.2%、13.2%,連續五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年新增貸款63.83億元,占全市新增總量的26.6%;貸款餘額達303.69億元,增長13.97%,總量位居蘇北縣市第一位。
第一產業
糧食總產量達132.66萬噸,被農業部表彰為“2014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59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位居全省第一。沭陽現代畜牧業產業園區被認定為省級園區,成為全省首家省級畜牧業示範區。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盆景學術研討會暨精品盆景展,是沭陽首次承辦“國字號”盆景展銷活動。全縣花木種植面積達47萬畝、年銷售收入超45億元。蘇北花卉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全省首家上市園林企業。深入實施“四大行動計畫”。著力提升鄉鎮標準化廠房利用率和產出率,新引進入駐項目762個,協定利用面積395.2萬平方米,吸納用工3.2萬人。大力開展網路創業工程,推行“花農上網”、“經紀人上網”和“農產品網上直銷”等銷售模式,全縣網店總數達1.5萬家,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榮獲“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稱號,顏集鎮入選首批“中國淘寶村”,顏集堰下村、新河新槐村被認定為全省首批“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新培育“三來一加”規模項目725個,新增從業人員4.9萬人,人均月工資2200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9.6萬畝,其中1000畝以上成規模流轉34宗。大力開展就業培訓。順利通過省級創業型城市驗收。培訓城鄉勞動力2.1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82萬人;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0.73萬人,新增就業人員1.34萬人。
第二產業
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億元,增長14.2%。實現工業增值稅9.36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375.46億元,分別增長22.7%、20.94%,分別躍居蘇北縣市第2位、第3位,進入蘇北第一方陣。全年工業用電量達27.86億千瓦時,增長9.27%。
全年竣工億元以上項目17個,竣工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9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家,總量達920家。工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201家,淨增45家。實際利用外資1.47億美元。推進集聚發展,產業質態不斷最佳化。堅持傳統產業提升與新興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木材加工產業完成開票銷售收入66.78億元、工業增值稅2.15億元,雙雙躍居全省縣市首位。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54.97億元,增長32.29%。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0億元,增長13.4%。

社會事業

順利通過省級園林城市初步驗收,連續三屆通過省級文明城市測評。經開區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第一方陣”。民生事業加快發展。民生保障支出總額達73.96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總額的73.6%,比上年提升3.86個百分點。總投資169.5億元、100項縣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實施到位。
科技事業
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省級研發機構12個、省“雙創計畫”人才4個、團隊1個,雙創人才引進數量實現全市八連冠,雙創團隊引進實現宿遷地區“零”的突破。實施工業再造項目140個,完成技改投入51.83億元,淘汰落後設備526台(套)。經開區獲批“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江蘇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先進單位”和“江蘇省沭陽裝配製造科技產業園”,成立全國首家智慧型針織產業園,科學發展綜合評價指數位居全省126家開發區第41位,比上一年提升6位。昆沭工業園綜合考評位列全省第8位,連續五年獲得“江蘇省南北共建園區先進單位”稱號。完成經開區紡織服裝、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7個特色產業園區用地布局規劃以及循環經濟產業園總體規劃編制。
基礎設施
實施南京路小區、沭陽花苑等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7個。鋪設污水管道45公里、路緣石96公里、人行道板磚22萬平方米,按照三星級標準改造大型農貿市場6個,整治小餐飲1822家,新改建水沖式公廁80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6座,新建停車場7個、施劃停車泊位1.4萬個。縣垃圾焚燒發電廠點火運行、衛生填埋場投入使用。
完成上海南路、大連路等道路改擴建項目24項,新鋪設道路27.81公里。實施迎賓大道東段、重慶路北段等綠化項目30個,新建、改造綠化工程73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16%。加大開發力度,城市經濟進一步繁榮。
房地產市場穩健運行,竣工面積、銷售面積分別達158.6萬平方米、137.43萬平方米。規劃總面積85萬平方米的雨潤廣場、樂之地和大型圖書市場加快推進。著力打造汽車消費和汽車文化特色街區,汽車4S店總量達10個,新增私家小轎車9939輛,增長24.8%,占全市新增總量的29.2%;全縣私家小轎車保有量達4.98萬輛。
軟體產業園新入駐軟體和電商企業43家,軟體信息和電子商務類企業納稅1837.69萬元,增長129.8%。
投入1000餘萬元購置垃圾清掃車30輛,城區機械化清掃率達60%,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
全縣城鎮化率達52.5%,提升1.8個百分點。城鄉空間布局不斷最佳化。完成韓山、馬廠、賢官三個新城總體規劃、控詳規編制以及核心區城市設計工作,69個“雙十工程”項目和住宅小區、道路改造等工程穩步推進。如期完成全縣鎮村布局規劃,啟動塘溝、潼陽等17個建制鎮總體規劃和控詳規編制,完成8個試點村莊建設規劃編制,鎮村布局發展首次有了規劃藍本。
實施交通重點工程191個,總投入16.2億元,古泊河船閘改造、326省道沭陽段加快建設,344省道沭陽段建成通車,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項目160個、358公里,改造農村危橋22座。更新城市公交65輛、城鄉公交94輛,新開通5個鄉鎮鎮村公交。電網建設快速推進,投入9.56億元實施500千伏沭陽變電所等7個輸變電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電網線路1014公里;以“一流電網”為標準,規劃建設“三個新城”配電網。
投入2.2億元鋪設區域供水管網287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管網2876公里,新增沂濤、胡集等通水鄉鎮8個,解決李恆、湯澗等14個鄉鎮、34.9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小農水重點縣、大澗河治理等水利建設項目加快實施,完成投入4.07億元,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除澇農田面積12.4萬畝。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深入開展河流、大氣質量專項整治工程,淮沭新河、新沂河等河流水質達標率達100%,城區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完成胡集等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鋪設污水管網33.76公里。投入2274萬元購置清潔新能源公車輛,城市公交清潔新能源車輛占比達84%。大力推進生態鄉鎮建設工作,植樹406.8萬株。北丁集鄉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驗收。蘇北花卉園獲批國家3A級景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管理工作,全省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擴大試點會議在我縣召開,村莊環境整治工作連續兩年獲得全市一等獎。
文教衛工作
11所幼稚園升格為省級優質園,中考總分550分以上、高中學業水平測試4A學生數量分別占全市的44.1%、50%,高考二本以上人數實現“五連增”,15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投入1.5億元建設校安工程項目107個、建築面積15.26萬平方米。建成22所學校運動場地塑膠化跑道,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成功承辦2014年全國女子足球聯賽解放軍主場賽事和省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沭陽中專創建成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
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民營醫院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門診平均處方值下降54.8%。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標準化改造完成率達92.1%。科技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工作,獲得授權專利1950件,位居蘇北縣市前列。天能電池“膠體電解液”發明專利榮獲“中國專利獎”。榮獲“江蘇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單位”稱號。
全年整合各類扶貧資金10.8億元,其中縣鄉財政投入2.9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6萬個;投放扶貧小額貸款6.01億元,連續10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累計29.8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90個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目標。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縣內鄉鎮醫院住院補償比例由80%提高到85%、門診補償比例由30%提高到45%,新農合參保率達99.7%,全年支出補償資金5.24億元。社會救助力度逐年加大,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80元/月提高到90元/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350元/月、270元/月提高到370元/月、305元/月,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連提”。養老、醫療、失業三大社會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6.5%、96%和95.5%。成功創建省“雙擁模範縣”,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
榮獲省“村級‘四有一責’建設示範縣”稱號。社會治安滿意度和公眾安全感連續三年躋身全省前列。連續7年榮獲“江蘇省平安縣”稱號。“12345”投訴件辦結率、滿意率均位居全市縣區第一。圓滿完成南京青奧會等安保任務,公安民警王軍被評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公安輔警孫曉靜被省委、省政府追授為“江蘇省見義勇為英雄”。
徵求涉及政府層面意見、建議150條,其中涉及“四風”問題99條。成立縣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圍繞八大領域、65個方面、42個課題,深入開展“改革創新推進年”活動。深化行政審批事項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壓縮到32項,精簡率達85.3%,保留事項全省縣級最少。縣行政服務中心高分通過省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評估驗收。加快民生領域改革,對“一事一議”、社會撫養費、農村灌排泵站管理等方面出台檔案,做到事情有人管、資金有來源。出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施辦法》,涉及六大類、32個項目,推動政府職能由養人辦事向購買服務轉變。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和三個新城污水處理廠試行PPP模式。最佳化調整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縣鄉財權、事權分配更加合理。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成功發放全省農發行系統首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800萬元。積極開展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第三方運營試點工作,將23家重點企業線上監控交由第三方監測。建立健全制度,規範行政行為。制定出台關於“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五條硬性規定”、縣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和常務會議議事規則等,推動政府工作依法依規開展。出台“軟環境建設若干問題處理辦法”,著力解決為官不為、未富先懶等問題。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不斷提升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能力。主動接受人大代表監督,虛心聽取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意見,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79件,政協委員提案345件,辦復率達100%。

2015年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展望新一年的工作,儘管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面臨巨觀經濟復甦疲弱的壓力和挑戰,但沭陽曆屆縣委、縣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以及全縣上下政通人和、奮發有為的良好氛圍,都極大增強了我們應對壓力、應對挑戰的能力和信心。危中更有機,難中可攀高。沭陽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常態需要新思路,新征程要有新作為。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及市委四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縣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的工作部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為總基調,強化“三抓三促”,全力聚焦“三大領域”,全面推進“五大建設”,著力構建新常態下沭陽發展新優勢,努力建設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生態宜居、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新沭陽。
根據省委、市委工作會議精神,綜合考慮沭陽基本縣情,既要立足實際、蹄疾步穩,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又要高點定位、奮發有為,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圍繞上述構想和要求,我們將201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確定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5%。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更大力度實施工業突破,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聚力聚焦經開區“主戰場”,集中力量,匯聚要素,堅定不移抓項目,全力以赴抓投入,以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工業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積極構建“2+1”產業體系,打造沭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是更高水平抓好項目建設,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圍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進一步突出城市內涵提升、產業集聚升級、鄉鎮特色發展,加快實施四大類74個、總投資497.61億元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三是更實舉措促進民生改善,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做到思路項目化、措施具體化,一著不讓實施到位,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城鄉民眾。
四是更嚴要求開展依法行政,著力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牢固確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和水平,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加快建設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五是更深層次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高舉改革旗幟,突出經濟發展、農業農村、民生事業三個領域,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增強改革自覺、加快改革進程,不斷催生髮展新活力,再創發展新優勢。
圍繞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2015年,我們將著重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全力以赴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始終堅持把發展製造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致力園區建設,加快產業集聚,著力構建特色分明的新型產業體系。力爭全年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工業稅收17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淨增數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
一是立足創優載體,鍥而不捨抓園區。突出經開區龍頭地位,完成經開區總體規劃修編,加快七大產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昆沭工業園建設水平,在承載產業轉移、招引外資上發揮更大作用。加強與崑山的對接,力爭年內實質性啟動昆沭合作開發園區建設。瞄準省級開發區的發展定位,加快臨港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裝備製造、新型建材和現代物流等臨港產業,全力打造呼應“四海意識”的前沿陣地。對鄉鎮實行區別化考核,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鄉鎮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扶持配套設施齊全、產業特色明顯的鄉鎮工業集中區提檔升級。鼓勵隴集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範區,引導潼陽、馬廠鄉鎮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中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
二是著眼擴充總量,堅定不移抓招商。進一步突出協作組、經開區、昆沭工業園、臨港工業園和鄉鎮的主體責任,推進全員招商向產業招商、專業招商和園區招商轉變。堅持招大引強不動搖,全力在引進港台、日韓等外資企業及央企、國企等重大項目上求突破。加快明益氨綸、新能源軌道交通等9家已簽約項目快“落地”,佳進實業、鷹游集團等21家資金到賬項目快開工,福能科技、宇濤新材料等50家在建項目快達效。全年確保新竣工億元項目20個以上,竣工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億元以上。推動沭陽海關事務聯絡處正式投入運行,爭取將宿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沭陽工作點升格為辦事處,切實提高對外資、外貿工作的服務水平。全年力爭新批外資企業10家以上,在引進單體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外資企業上實現新的突破。
三是致力產業集聚,一著不讓抓項目。圍繞構建“3+3”產業體系,促進市、縣確定的紡織服裝、裝備製造、電子信息以及家居製造、健康醫療、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集聚發展。高質量、按序時抓好七大類37個、年度計畫投資108.83億元重點項目建設,其中陸億紡織、大家包裝、英利光伏等16個項目實現試生產或正式運營,六大主導產業全年確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0家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長30%以上。對成功引進經開區項目的鄉鎮,縣財政給予定額財力補貼;對引進的“2+1”產業項目,提高考核權重,按實際固定資產投入的1.5倍計算招商實績,引導主導產業向經開區集聚,加快形成“3+3”特別是“2+1”產業體系。推進產業之間交叉融合發展,積極打造沭陽工業經濟“產業樹”。
四是圍繞提質增效,堅持不懈抓轉型。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激勵企業加大有效投入,推動產業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態。提升龍頭帶動能力。對列入重點培育的工業大企業(集團),逐一落實掛鈎幫扶制度,培育沭陽工業經濟發展的領軍企業、地標企業。確保今年銷售額超5億元企業40家以上,其中超10億元企業10家以上。提升綠色製造能力。加大企業節能技改力度,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技改項目8個,淘汰落後設備100台(套)以上。開展能源審計企業2家,通過市級清潔生產驗收企業3家以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探索建立“一個主導產業+一個技術服務平台+一個行業協會+一所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更多科技創新載體。充分發揮省科技鎮長團的作用,推進研發平台建設,年內與省內外高校共建紡織服裝、木材加工、汽車零部件等產業轉移分中心3個,新批省級企業研發機構12家以上,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實現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1.43%。
一是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城市。進一步鞏固“五城同創”成果,深入開展創建活動,實現城市內涵新提升。實施新城路、松江路等9條、總投資1.9億元道路改造和新建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功能。投入2500萬元配備環衛保潔車65輛,城區機械化清掃率提高到80%以上,新設定壓縮式垃圾中轉站2座,新建一類公廁6座,不斷提升城市環衛保潔水平。投入1.3億元啟動“西北片區”改造工程,以功能設定、交通運行為抓手,有效改善老城區環境面貌。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小區,強化車位配備、綠化景觀等公共設施投入的硬性約束,穩步提升房地產開發建設水平。重點推進智慧家園、大唐世家等6個大型生態宜居小區建設,年內新開工房地產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竣工100萬平方米以上。對中華小區、城北小區等4個老舊小區進行立體式綜合改造。以國家級衛生縣城創建為抓手,加快制定城市管理標準和工作規範,進一步做好城區經營秩序整治工作,讓“沭陽規矩”成為“沭陽習慣”。
二是發展城市經濟,打造宜業城市。全面啟動13個城市重大服務業項目建設,計畫總投資70.2億元,年內到位30.65億元,推動城市經濟繁榮發展。重點推進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年內樂之地廣場實現主體封頂竣工、雨潤廣場工程量完成60%以上,加速城市商業與城市文明融合,打造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客廳”。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啟動金屬石化、百盟板材、農產品物流、電商產業園等總面積超百萬平方米市場建設,促進南部城區市場群上規模、成氣候。推動山東商城、月星家具等市場繁榮,依法妥善處理服裝南北匯、藍海國際商貿城的遺留問題,進一步集聚東部城區的人氣和商氣。完善4S店特色街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吸引和集聚更多的4S店入駐,進一步繁榮汽車消費市場。
三是提升特色品位,打造宜游城市。圍繞打造林蔭城市、彩色城市、花園城市和個性城市的目標,高標準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水平。對納入規劃的城區幹道兩側部分綠地進行局部改造,新建18個街頭遊園綠地,著力打造“十分鐘公園綠地便民服務圈”。投資1.34億元完成南山公園、梅園等4個園林建設和學院路、深圳西路等10條道路景觀改造,新植高大喬木1.2萬株,新增綠地46.57萬平方米。實施靜韻河、徐沖河改造和灣河中溝等濱河生態景觀工程,進一步延伸城市生態走廊。實施花鄉旅遊大道工程,推動蘇北花卉景區提檔升級,啟動古栗林度假區一期項目
三、堅持強基礎上水平,穩步推進鎮村建設步伐
緊緊圍繞鎮村布局規劃和建設導則,加強政策引導,堅持試點先行,加快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不斷提升鎮村建設水平和檔次,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沭陽縣情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一是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切實提升鎮村建設水平。有序推進韓山、馬廠、賢官三個新城建設,積極打造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按照“整體規劃、連片開發”和“先配套、後開發”的原則,引導鄉鎮以總體規劃為引領,加大文化、商貿、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依法科學推進鎮區改造開發。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啟動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試點工作,加快賢官馬湖村、西圩邱莊村等試點村莊的建設工作,儘快形成示範帶動效應。以縣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運行為契機,完善農村生活垃圾“五級”收運體系,確保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把鎮村環境整治和改廁工作納入鄉鎮“一票否決”考核項目,作為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來抓,著力打造優美、舒適的鎮村環境。
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成326省道沭陽段建設任務;疏浚古泊河航道12公里、改建汪劉橋等礙航橋樑3座。改建農村危橋15座、新建農橋100座,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300公里以上、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工程127公里以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疏濬縣鄉河道24條、89.3公里,新建、改造泵站128座,改善灌溉面積9.54萬畝、除澇面積20.8萬畝。推動沭陽北、塘溝、沂濤等輸變電工程早日投入運行,開工建設220千伏湖東輸變電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電網線路800公里以上。完成改廁5000戶以上。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縣美術館、博物館建設進度,在蘇北地區率先實現“縣有四館”目標,著力打造文化大縣。改造數位電視2.3萬戶以上,啟動實施總投資2.29億元的4G無線網路和寬頻提速改造工程。
三是踐行環保優先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爭創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中國花木之鄉”,至少創建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讓天更藍。持續開展大氣質量提升整治行動,建成38平方公里禁燃區,依法取締禁燃區內所有燃煤鍋爐,紮實推進經開區企業集中供熱工作。繼續抓好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探索秸稈能源化利用新方式。強化汽車尾氣檢測,積極淘汰老舊機車。城區空氣品質保持國家二級標準。讓地更綠。深入開展“全民植樹”活動,全年植樹造林140萬株以上,成活率、保存率達85%以上。大力實施城鄉綠化工程,有效提升綠化覆蓋率。讓水更清。按照PPP模式,完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及三個新城“1+3”污水處理工程,新鋪設污水管網71.78公里。完成城區垃圾堆放場封場工程和糞便無害化處理建設工程。抓好台州路兩側河道等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啟動淮沭新河、新沂河等河流生態保護工程,投入800萬元加強飲用水106項指標檢測,確保縣內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到三類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
四、堅持惠民生促和諧,持之以恆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突出問題和需求導向,大力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紮實推進民生實事項目,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
一是推動社會保障全覆蓋。進一步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要素,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從打基礎向提質量轉變。加強社會救助。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投入2000萬元,建設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社會福利中心。集中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農村低保標準由1460元/月、305元/月分別提高到1600元/月、335元/月。推進殘疾兒童康復、特困殘疾人生活救助、殘疾人護理補貼、重殘補貼、特困職工救助及慈善助學、困難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為6萬農村獨生子女戶購買保險。抓好就業保障。推進鄉鎮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六到位”,全面建成“15分鐘人社保障服務圈”。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及就業再就業工程,新培訓農村勞動力6000人以上,城鎮新增就業6500人以上,城鎮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確保養老、醫療和失業三大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由90元/月、483元/月分別提高到100元/月、531元/月。新建居家養老服務站50個以上,發放尊老金2501萬元。為1.2萬名企業退休人員進行免費健康體檢。
二是推動社會事業快發展。重點圍繞“醫教水住行”等五個方面,落實惠民舉措,著力解決好民眾最關切的民生問題。醫療方面,健全完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醫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啟動總建築面積4.76萬平方米的縣人民醫院“三個新城”分院項目建設,讓三級醫院醫療服務直接輻射到鄉鎮。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報銷率由80%、70%分別提高到82%、72%。教育方面,投入2.32億元,全面加快“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步伐,確保順利通過教育部檢查驗收。義務教育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直飲水。紮實推進校安工程,全面完成83.5萬平方米的校舍加固、重建任務。啟動總投入1.25億元的任巷國小和沭南國小建設工程,進一步最佳化城區國小布局。供水方面,啟動縣備用水源地、第二水廠和廟頭水廠二期工程建設;投入3.07億元,大力實施區域供水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鋪設區域供水管網147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網2062公里,解決北丁集、張圩等7個鄉鎮17.1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住房方面,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5220套,基本建成2800套。加快推進總投資13.48億元、81.64萬平方米的長莊安置小區、桃園小區等4個安置項目建設。交通方面,完善城鄉公交體系,推進城市公交場站建設,新增和最佳化城市公交線路6條、增設車輛120台;新開通10個鄉鎮鎮村公交,投運鎮村公交39輛。
三是推動社會治理上水平。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營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抓好信訪穩定。嚴格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防範化解社會矛盾。暢通和拓寬信訪渠道,加快“信、訪、網、電”四位一體的民眾訴求表達平台建設;探索建立“信訪事項辦理民眾滿意度評價體系”,健全疑難複雜信訪事項公開聽證制度,增加信訪工作透明度。保障安全生產。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推行安全生產格線化監管模式,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健全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平安沭陽”建設,建立健全“物業聯動、企業聯巡、村居聯防”的巡防體系。加強基層公安所隊建設,投資1950萬元建設沭城、高墟等6個基層派出所。加大技防工作力度,確保技防鄉鎮規範化運行率、技防建設達標率達100%。完成326省道和344省道沭陽段“平安長廊”建設。
五、堅持抓特色促增收,統籌推進鎮村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轉變鎮村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特色化發展,不斷提升農業效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開創農村繁榮發展新局面。
一是以特色化為方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農業生產向特色化、市場化經營轉變。保障糧食供給。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年規劃種植面積276萬畝。發放農機購置補貼2500萬元,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1800台(套)以上。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3萬畝以上。壯大龍頭企業。堅持內培外引相結合,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產品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年內引進億元以上農業項目3個、千萬元以上項目15個;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總量超過160家。做強特色產業。圍繞“打造百億級花木產業”目標,充分發揮蘇北花卉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蘇台(沭陽)花木產業示範園、新優花木示範方等載體建設,常態化舉辦沭陽花木展銷會,提升花木產業發展內涵,推動花木大縣向花木強縣轉變。注重規劃引導,推動湯澗畜禽、北丁集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擴大規模、做優品牌、提升效益。健全服務體系。加強農技隊伍建設,積極發展合作社服務組織,充分發揮縣花木研究中心、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等載體的引領作用,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繼續推進農超對接,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逐步構建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
二是以增收為核心,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全面落實各類扶持政策,健全完善激勵機制,持續掀起全民創業致富熱潮。加快推進網路創業工程。積極創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鼓勵各類創業人群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進行網路創業,助推實體企業與電子商務加速融合;扶持本土網店擴大規模,在“天貓”等知名平台上開設商城,實現網店向電子商務企業轉變。全年力爭實現“全縣網店總數1.6萬家、網路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目標。繼續抓好“三來一加”工程。鼓勵鄉鎮加快標準化廠房利用,著力發展集中用工多、經營效益佳的項目,全年確保新增“三來一加”項目3000個以上,從業人員8萬人以上。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工程。引導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年內新增土地規模流轉20萬畝以上,進一步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以脫貧為底線,切實鞏固扶貧成果。投放扶貧小額貸款5.5億元以上,實施到戶項目2萬個、規模帶動項目100個以上。突出精準扶貧,繼續落實政策性保障、“一對一”保障和“兜底式”保障等三條“保障線”,做好低收入人口脫貧掃尾工作,切實鞏固扶貧開發成果。強力推進經濟薄弱村“新八有”建設,拓寬和延伸增收渠道,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可持續增長。確保今年經濟薄弱村全部實現“新八有”目標、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用好用足中央、省扶貧改革試驗區政策,力爭在“東南沙”和“淮沭河沿線”兩個片區率先啟動一批試驗項目。
六、堅持抓改革增活力,一著不讓創優縣域發展環境
圍繞八大領域21個課題,聚力經濟發展、農業農村、民生事業三個領域,推進改革創新不停步,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添薪助力。
一是圍繞效能提升,推進機制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推進以“擴大並聯審批範圍”為主要內容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提升服務效能,把需要兩個以上單位審批的事項,全部納入並聯審批平台,積極建設審批快速通道。理順經開區管理機制,圍繞“三定”方案,按照封閉運行的要求,完善經開區財政管理、經濟管理、人事管理、社會管理和投融資管理等運行機制。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有效履行縣衛計委、市場監管局的管理職能,實現資源互補,整合執法力量,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推行不動產登記,將分布在住建、農委等部門的房屋、林地等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到縣國土局,全面推行以土地為核心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維護交易人的合法權益。
二是激發市場活力,推進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改革。規範縣鄉兩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運行,通過市場交易確定價格和實現流轉,推動農村產權流轉公開、公正、規範運行。改進拆遷安置方式,由過去以實物安置為主向貨幣化安置為主轉變,依法、和諧開展徵收補償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啟動農民住房、林權等抵押擔保業務,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在鄉鎮醫院全面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城區衛生室逐步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斷減輕城鄉居民的用藥負擔。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產業,探索公有民營、民建公助等機制,推動養老產業市場化運行,做大做強“銀髮產業”。
三是破解發展難題,推進金融等領域改革。以更大的力度和智慧,創新工作舉措,有效破解制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瓶頸。破解資金難題。強化銀行業金融機構考核,確保新增工業貸款不低於新增貸款總量的35%。積極對上溝通協調,有效保障備用水源地、政府保障房等項目的資金需求。改革政府融資模式,推進PPP模式,探索國有資產證券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破解土地難題。在馬廠等3個鄉鎮開展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工作,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530畝以上。完成吳集等3個鄉鎮萬頃良田項目建設。積極對上爭取,確保“點供”、“獨立選址”指標居全市前列。破解人才難題。充分發揮高創園的平台作用,推行“產業首席科學家”和“企業首席專家”制度,加快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的深度融合,年內引進省“雙創計畫”人才2名以上,蘇北發展緊缺急需人才8名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