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是漢語辭彙,漢語讀音為mò,左右結構,部首為氵,總筆畫數為8。形聲,從水,末聲。本義為沫水。沫也有唾沫、液體形成的許多細泡等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沫
- 筆畫數:8
- 部首:氵
- 筆順編號:44111234
信息
詳釋
[名]
[動]
古籍解釋
又浮沫也。《莊子·大宗師》相煦以濕,相濡以沫。
又涎沫也。《莊子·至樂篇》乾餘骨之沫為斯彌。《注》沫,口中汁也。
又噴沫,跳波也。《馬融·長笛賦》𤀰瀑噴沫。
又湯華也。《陸羽·茶經》凡酌置諸盌,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
又紅沫。《酉陽雜俎》紅沫,煉丹砂為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
又已也。《屈原·離騷》身服義而未沫。
又汗流貌。《前漢·郊祀歌》沾赤汗,沫流赭。《注》應劭曰:流沫如赭也。李奇曰:沫如靧面之靧。師古曰:沫沬兩通。沬者,言被面如頮也,字從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內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從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
又《韻補》葉謨杯切,音枚。《屈原·離騷》芳菲菲而難𧇾兮,芬至今猶未沫。
又葉莫結切,音蔑。《郭璞·江賦》濯翮疏風,鼓翅𦒑𦐴。揮弄灑珠,拊拂瀑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