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一千位。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現今此姓氏人數較少,零星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姓
- 讀音:bèi
-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
- 遷徙分布:吳興、沛郡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沛 丁,沛 緁,
基本介紹
沛[沛,讀音作bèi(ㄅㄟˋ),亦可讀作pèi(ㄆㄟ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出自夏朝大禹後裔之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夏禹,傳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其後裔以封國為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陽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寢氏、彤氏、彤城氏、弋氏、褒氏、綸氏、巢氏、男氏,有南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的商部落帝契之孫相土(商湯第十一世祖)率領商族部落定居於相山腳下,組成氏族方國,並聚落城邑,古名相國、沛國,國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沛邑均名於一號。沛氏國地在今安徽淮河流域,因境內有沛河(淮河支流)而名,都城在相邑(今安徽淮北)。商湯滅夏桀之後,其沛國隨之滅亡。
亡國之後的沛國貴族以及部分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bèi(ㄅㄟ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后裔殷商七族之一,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軒轅氏第十八代即商湯,建立了商王朝。
據史籍《路史》記載,在商王朝後期有諸侯國古沛國,故址在今安徽省宿縣一帶。周武王姬發滅商紂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其故沛國貴族和部分國人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沛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亦作bèi(ㄅㄟ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後裔劉氏大漢王朝,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楚漢之戰,劉邦獲得最終勝利,建立了雄據東方的大漢王朝,之後大封天下。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將家鄉的泗水郡(今江蘇徐州、淮安、邳州,安徽鳳陽、宿州、泗州一帶)改為沛郡,治所仍在相縣(今安徽濉溪),並給家鄉之民皆賜姓為“沛”,稱沛氏家人,同享劉氏富貴。不過,真正“承享皇恩”的鄉里民眾並不多。西漢末大司馬王莽於漢孺子嬰居攝元年(公元6年)篡漢之後,改沛郡為吾符郡,那些“沛氏”大多都紛紛改回原姓,僅餘下少數與劉漢沾親帶故者保持了沛氏,其時姓氏讀音仍作bèi(ㄅㄟˋ)。
東漢初期的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吾符郡又改回為沛國。漢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移沛國治所到沛縣(今江蘇沛縣)之後,該支沛氏族人隨治遷徙到沛縣,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改作pèi(ㄆㄟˋ)。
第四個淵源
源於古高車族,出自高車族右叔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北史·高車傳》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高車民族先有六大部,後分化為十二部:“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叔沛氏。”
南北朝初期,高車民族為東胡鮮卑族政權的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所降服,逐漸融入到鮮卑族中,其中的叔沛氏部族(亦稱布收沛氏、右叔沛氏、右外沛氏)在後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的的漢化改革政策中,漢化改為單姓沛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pèi(ㄆㄟˋ)。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郭爾羅斯部落高沛氏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果兒勒斯氏、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豁羅剌思氏後裔,以部為氏,內扎薩克蒙古中也分布有該姓氏,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查木拉(今黑龍江肇源東二站)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斯氏改漢姓為郭氏、高氏、查氏等。
在明末清初,滿族郭爾羅斯氏中有一高沛氏家族,主要分布在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州一帶),隸屬於滿洲正藍旗,族人多追隨佟·努爾哈赤征戰至奉天(今遼寧瀋陽),後有子孫族人入關進京為官者,還有撥入義州正藍旗當差者。清朝末期,高沛氏家族多冠漢姓為高氏、沛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滿族沛氏的姓氏讀音皆作pèi(ㄆㄟˋ)。
遷徙分布
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有零星分布,以吳興、沛郡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時期始置縣,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孫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晉朝義熙初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今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改湖州為吳興郡。
沛 郡:亦稱沛國。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的商部落契之孫相土(商湯第十一世祖)率領商部落定居於相山腳下,組成氏族方國,並聚落城邑,古名相國,國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相山、相土、相邑均名於一號。春秋時期,宋共公(公元前581~前576年)因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水患,遷都相邑,成為名都大邑。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廢為齊國相邑,後為魏國相邑。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滅魏,置泗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分三十六郡,以相邑置相縣,屬泗水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農曆7月,陳勝、吳廣起義,占領相縣。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司馬尼屠相。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楚伯項羽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降將十八人為諸侯王,以梁、楚舊地九郡自立為西霸王,泗水郡屬西楚國。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楚漢在濉水大戰,劉邦五十萬兵敗北,相縣仍屬西楚國泗水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分泗水郡置沛郡,治相縣,直屬漢廷。因相城古為沛郡(國)治所,又稱大沛。而稱今江蘇沛縣境內的沛故城為小沛。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漢,劉邦在相縣擊敗英布,沛郡歸漢,領三十七縣,屬地內僅設相縣。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為大將居翁相城侯封地,為相城侯國,後復為沛郡。王莽篡漢建新朝,於始漢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沛郡為吾符,改相縣為吾符亭。東漢相縣屬豫州。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農曆6月,劉秀改封其子劉輔為沛王,沛國仍都相。三國曹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相縣改屬豫州譙郡。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農曆12月,封司馬景為沛王,沛國仍都相,屬豫州。永嘉亂後,相縣陷入漢國將石勒。西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屬石勒所建的後趙,相縣改屬後趙豫州沛郡兼郡治。東晉初年,祖逖北伐,曾短時間歸東晉,仍之。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為後趙占據。東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沛郡復歸東晉。次年徐、豫二州均為晉屬。東晉昇平元年(公元357年),相縣改屬前燕豫州沛國。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相縣復歸東晉,仍之;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豫州入前秦,屬前秦。東晉太元五年(公元380年),改豫州為東豫州,相縣仍屬東豫州沛國;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相縣為東晉,改屬徐州。晉末,改徐州為北徐州,沛郡及相縣改屬北徐州。北朝北魏天賜二年(公元405年),相縣入北魏,仍屬徐州沛郡,郡治改蕭故城(今江蘇蕭縣郭莊鄉歐村),義熙北伐,相縣等復入東晉。南朝宋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徐州徑稱徐州,相縣仍屬徐州沛郡兼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公元466年)農曆10月,徐州沛郡及相縣入北魏,沛郡仍治蕭故城。北朝北齊天保四年(公元553年),相縣改屬徐州彭城郡;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相縣,併入徐州彭城郡承高縣(今江蘇蕭縣),縣治改蕭故城。至清,為相城鄉,屬宿州。建國前無縣以上建置。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沛 丁
(公元1934~今),四川劍閣鶴齡鎮金珠村五組觀音閣人。著名當代書法家。
沛 緁
(生卒年待考),女;台灣省台中人。著名當代言情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