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沙質沙漠相比於其他沙漠,可以說是生氣蓬勃的。一陣微風,便會把廣大沙丘的脊上的沙粒吹起來。此後風力增加或風向改變,則沙丘的形狀往往會跟隨變化。但就一般的外貌來說,這只是一點很小的變化。沙脊往往不對稱,向著最猛烈或最常來的風的那一面傾斜。傾斜度極緩,常有一種極特殊的彎的輪廓,成新月形的狀態,稱為
新月形沙丘。
氣候
沙漠氣候乾燥,雨量稀少,
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有些沙漠地區的年降水量更少至10毫米以下(如中國新彊的塔克拉瑪乾沙漠),但是偶然也有突然而來的大雨。沙漠地區的
蒸發量很大,遠遠超過當地的降水量;空氣的濕度偏低,相對濕度可低至 5% 。
氣候變化頗大,平均年溫差一般超過攝氏30度;
絕對溫度的差異,更往往在50度以上;日溫差變化極為顯著,夏秋午間近地表溫度可達60度至80度,夜間卻可降至10度以下。沙漠地區經常晴空,萬里無雲,風力強勁,最大風力可達
颶風程度。
熱帶沙漠成因:主要受到
副熱帶高壓籠罩,空氣多下沉增溫,抑止地表對流作用,難以致雨。若為高山阻隔、位處內陸、或熱帶西岸,均可以形成荒漠。例如澳洲大陸內部的沙漠,就是因為海風抵達時,已散失所有水其而形成的。有時,山的
背風面也會形成沙漠。地面物質荒漠並非全是沙質地面,更常見為疊石地面或岩質地面;地面尚有湖和綠洲。
危害
沙質荒漠化造成了土地無法耕種利用,使土地不被沙質荒漠化甚而逆轉可使用是門深入的多探討議題。造成沙質荒漠化主因是由於自然的乾燥因素和本可儲水的土地經過氣候變遷或人為過度的畜牧與耕種不存水不耐風寒作物造成沙質荒漠化。
沙質荒漠化是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特定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地質災害。它所造成的危害涉及多方面,但就實質而言,主要是降低土壤肥力,使人類喪失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
侵吞農田、牧場
沙質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是破壞
土地資源,它使可供農牧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減少。到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約有39254.7 km旱田、49234.7 km草場、2000 km長的鐵路、公路受到沙質荒漠化威脅。沙質荒漠化使耕層內的細粒物質損失10%~30%,造成地表顆粒變粗、沙丘堆積,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減少。
土地質量降低、農牧業生物生產量減少
沙質荒漠化不僅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小,而且還造成土地質量逐漸下降。由於風蝕的影響,耕地表層
有機質和養分被吹蝕,土壤肥力變差,進而導致單面積產量下降。以大風著稱的內蒙古後山地區七旗,有耕地8755.8km,其中80%受沙質荒漠化危害,有3260.1km耕地每年表土風蝕1cm 以上,有665.3 km耕地每年表土風蝕3cm 以上。每年每公頃農田平均損失沃土28.05×10 t,其中有機質0.255 t,氮206 kg,磷400 kg。可見,沙質荒漠化的實質是土壤風蝕,它從根本上毀損土壤肥力,使土地退化。
破壞建設工程和生產設施
據估計,全國有1500 km鐵路,3000 km公路由於風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風沙還造成各種水利工程及河道的淤積,使之難以發揮正常效益。全國約有50×104 km引水灌渠遭受沙害,水庫的淤積問題更加嚴重。
污染環境
由於沙質荒漠化,使乾旱半乾旱甚至部分半濕潤地區,在大風天氣狀況下出現土壤吹蝕、流沙前移、粉塵吹揚等沙塵暴過程,是嚴重威脅我國北方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
防治
防治沙質荒漠化的根本途徑在於保護
天然植被、建立
人工植被,加強人工草場生態系統的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進行防治。
工程與水利措施
利用雜草、樹枝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設定沙障或覆蓋沙面,稱為工程措施。
覆蓋沙面
即採用各種覆蓋物,使沙質表面與風的作用完全隔絕。廣泛採用砂礫石、黏土或柴草、枝條鋪於沙面,使沙子不被吹蝕。
機械沙障
其作用是降低地表風速,削弱風沙活動。套用較廣的主要有
草方格沙障和防沙柵欄。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將草直接插入沙層內,直立於沙丘上,在流沙上紮成方格狀的半隱蔽式沙障。一般採用高出沙面20~30 cm的沙障,就足以控制沙丘表面風沙流的活動。草方格沙障在我國包蘭鐵路、乾武鐵路的防沙中曾大面積套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防沙柵欄(
高立式沙障)主要用於阻攔前移的流沙,使之停積在其附近,達到切斷沙源、抑制沙丘前移和防止沙埋危害的目的。
防沙柵欄採用高稈植物,如
蘆葦、灌木枝條、玉米或高粱稈等,直接成行栽植在沙上,或將這些材料編成籬笆塊,釘在木框上,製成防沙柵欄。
水利措施
利用灌溉水增加沙地水分、增強
土壤顆粒的黏結力,從而增強地表的抗蝕性,以減小風沙危害。主要用於引水拉沙修渠、拉沙造田等。
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包括營造農田
防護林網和防沙林帶、
封沙育草、造林固沙、
退耕還林還草等。對不同的地帶採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根據地形地貌特徵和風力選取合理、高效的生物措施對中國北方灌溉綠洲和旱作地區,營造農田防護林網、防沙林帶是防止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而對大面積的沙區則採取造林固沙和封沙育草的方法。實踐證明,沙漠邊緣種植
胡楊林防沙極有效。
農業耕作措施
覆蓋耕作
通過增加地面覆蓋物來增強地表抗蝕能力的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有保留作物殘茬覆蓋,秸稈粉碎鋪地覆蓋,果園及茶園裸地種豆科作物覆蓋,
地膜覆蓋等。覆蓋耕作有利於保留耕作層養分和細粒物質、增加土壤抗蝕能力。
間作、輪作
糧草結合耕作指
糧食作物與
豆科牧草間作、輪作、套種及複種等組合形式,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抗蝕力。
不同作物間作
調整農業結構、不同作物間作可防止沙漠化的擴展。如在垂直主風向上和綠洲外圍邊緣地帶間種玉米、高梁及向Et葵等作物,可達到降低風速、固結土壤的目的。
完善政策措施
①深化宣傳教育,杜絕過度放牧、墾地行為。
②強化法制觀念,加大執法力度。用各種法律法規,把保護土地、保護資源、開發土地、利用資源納入法制軌道,改變盲目亂墾、亂樵、亂采的現象。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③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防治成效。土地沙化防治是一項多部門、多學科、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因而必須增加科技含量,才能取得更大成績。
④合理利用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方向。改變傳統的掠奪式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退耕還林還牧,少耕免耕等。
礫質沙漠
布滿岩石碎塊的漠地,若經風力的吹送,細小物質多被吹走,使得地表礫石滿布,形成
礫質沙漠,如蒙古高原的戈壁,就是一種礫質沙漠。
石質沙漠
如果礫石被風化、搬運殆盡,地表絕少流沙及塵土,僅殘留光禿禿的大片
岩床,則稱為石質沙漠,簡稱岩漠,如澳洲西部的內陸高原,就是典型的石質沙漠。
在礫質沙漠或石質沙漠地區,地表因常年受風力的吹蝕,也有可能被侵蝕成風蝕窪地,如內蒙的滂江窪地,就是風力侵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