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七夕蒙學式

沙縣七夕蒙學式

沙縣七夕蒙學式,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千百年來,沙縣崇文重教的習俗,每年七夕節,即將入學的孩子都會得到長輩贈予的一副糖塔,度過一個特別的七夕節,沙縣人稱為“做七夕”。蒙學儀式離不開糖塔、旗桿斗這二樣代表性的東西,這寓意吉祥深遠,既有“步步高升”獨占鰲頭之意,又有避邪佑護家人的含義。

2015年7月23日,“七夕蒙學式”入選沙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10月21日,沙縣七夕蒙學式入選三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縣七夕蒙學式
  • 批准時間:2015年10月21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沙縣
  • 保護單位:沙縣青州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活動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七月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夜,在沙縣也是為兒童啟蒙上學舉行儀式的重要日子。為了要讓孩子將來會讀書,讀好書,早日成材,家長們都認真對待七夕節。這一天,外婆要給外孫預備書包、課本、描紅簿、算盤等學習用具,以及扇子、水壺、雨傘,製作新衣服,還有買來紙質旗桿斗、糖塔、西瓜、水果、爆米花等。
這些禮品寓意深刻,旗桿斗象徵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的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及第;糖塔則是七夕代表性的禮品,用白糖熔化灌入模具而成,高約尺許,外有彩繪,就像陶傭一樣。一般糖塔有兩組,其一為糖塔和糖福祿壽三星傭,這是希望有福,有祿,有壽。其二為糖塔和糖鰲魚拜朝傭。鰲魚傭是鯉魚跳龍門,以示學業晉升。拜朝傭是持笏的文官,以示仕途高遠;西瓜出自王泉進瓜的典故,以示打好基礎;四盤水果是石榴、棗子、葡萄、柿子之四季果子,以示春夏秋冬都會結果。爆米花是取會發之意。
總之,沙縣的七夕節是以“乞巧”為精神,以上學啟蒙為主題,慢慢地嬗變成沙縣七夕蒙學式這個有著豐富典故的節俗。

活動流程

沙縣人重視七夕。當日清晨,孩子起個大早,家長們早已擺好香案,排上供品、外婆贈送的糖塔,以及書包等學習用具,讓新學子點燃蠟燭、燒香、拜天地、拜祖宗,然後鳴炮,迎接七夕姐的光臨。
乞巧之後,就讓新生讀書寫字,描摹“上大人,孔乙己,七十士,化三千,爾小生,佳作仁……”現代的家庭又更具體化、形象化了,請學校的老師來當家教,指導新生讀書寫字。
儀式結束,把糖塔敲碎,雜在爆米花和糖果里,分成小包,送給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讓她們共同分享喜悅。在每包的禮品上還要貼上一張小方塊的紅紙,以示贈送吉利,其實也是一種通報,告訴鄰里親朋“我家孩子已經長大,今年秋季上學了!請大家多關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做七夕是沙縣人重視教育的一種表現,也是獨特的崇文重教的文化傳承。沙縣做七夕既是孩童入學啟蒙的一種儀式,更是傳統儒家文明的具象呈現。
保護措施
2015年10月21日,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同時公布“沙縣青州鎮文化服務中心”為“沙縣七夕蒙學式”項目保護單位。
沙縣澄江樓村結合本村特色,充分挖掘當地歷時千年的農耕歷史與文化,投資70萬元打造民俗館,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蒙學式及130餘件農耕器具及生產生活用具呈現館內,再現過往的民俗風貌。

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2018年7月25日上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中國微名片—餐桌上的節日》“七夕蒙學式”在沙縣水美村雙興堡拍攝。同年8月16日晚,CCTV9記錄頻道《中國微名片》欄目正式播出紀錄片“七夕蒙學式” ,將鏡頭對準“糖塔”“蒙學儀式”等沙縣特有的七夕節習俗,展現沙縣這一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社會活動
2018年8月17日,由高橋鎮團委、婦聯和關工委主辦的“我們的節日—七夕蒙學儀式”在明洋社區舉行,23名即將步入國小的小朋友參加活動。
2022年9月1日,沙縣區城關第三國小的操場上舉行了“開學有禮 潤心啟智”一年級新生入學儀式。活動現場,一年級新生在老師的陪伴下開啟了他們人生第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儀式——七夕蒙學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