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沙狐體長50-60厘米,尾長25-35厘米,體重約2-3千克。體型比
赤狐略小,和一隻中等大小的狗一樣高。是一種長腿,紅灰色的狐狸。臉短而吻尖,耳大而尖,耳基寬闊,毛細血管發達。背部呈淺棕灰色或淺紅褐色,底色為銀色。下頦至胸腹部呈淡白色至黃色。毛色呈淺沙褐色到暗棕色,頭上頰部較暗,耳殼背面和四肢外側灰棕色,腹下和四肢內側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與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於淡紅色。
沙狐懷同屬狐狸相比牙齒小,上門齒側邊的小尖,幾不存在,外緣門齒與其他門齒略有間隙,並稍靠後。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
乾草原、荒漠和
半荒漠地帶,遠離農田、森林和
灌木叢。喜歡在草原和半沙漠中生活,最初源自蒙古草原。
生活習性
沙狐與其他穴居動物毗鄰而居,並接管空置地穴。白天非常活躍,也有夜間活動的報導。善攀爬、速度中等,不及其他慢速犬類。聽覺、視覺、嗅覺皆靈敏。四處流浪,無固定居住區域,在覓食困難的冬雪季節,它們會向南遷徙。相比其它狐屬,沙狐更具群居性,甚至多只個體共住同一洞穴。在冬季,沙狐結成小型覓食群體,群中有配偶和成年子女。它們住在類似“沙狐城”的相鄰洞穴,這些洞穴經常接管自其他動物,如
旱獺等,沙狐挖洞通常簡而不深。
沙狐食物
生態位寬度隨季節不同有所變化,春、夏兩季節間的食物組成無顯著差異。肉食性,齒細小,以
嚙齒類動物為主要食物,鳥類和昆蟲次之。
達烏爾黃鼠、
黑線倉鼠和
布氏田鼠在沙狐食物組成中超過50%;其它嚙齒類動物,如
草原旱獺、
褐家鼠和
跳鼠科等所占比例小於25%;鳥類主要為
百靈科,昆蟲以
蝗科為主,還包括
紅蝽科、
步甲科、
虎甲科、
水龜甲科等。捕捉齧齒動物很有一套,先躍入空中,再撲向獵物,獵物很少有機會逃脫,藉助一雙寬大的耳朵,它們能準確定位獵物的跑動方向。沙狐逃脫天敵的最困難的方式就是跑步,它們跑得非常緩慢,以至於一隻慢狗可以抓住它們。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中國、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主要分布地區: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
繁殖方式
交配期在1-3月,妊娠期50-60天,春末夏初產子,每胎產仔2-6隻,也有一窩11隻的紀錄。2歲
性成熟,壽命約6年。有觀點認為,雄狐會撫養後代,但不能確定。雄狐在繁殖季彼此爭鬥,之後仍保持族群和睦。壽命3-12年。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沙狐指名亞種 | Vulpes corsac corsac | Linnaeus,1768 |
---|
2 | 沙狐高加索亞種 | Vulpes corsac kalmykorum | Ognev,1935 |
---|
3 | 沙狐土庫曼斯坦亞種 | Vulpes corsac turcmenicus | Ognev, 1935 |
---|
種群現狀
沙狐生活在亞洲北部和中亞的乾旱草原中。 儘管一些研究揭示了有關物種行為和生態的信息,但很少有關於物種範圍大部分地區種群狀況的信息。隨著人類活動的威脅也有所增加,並導致一些地區的物種數量趨勢下降。截止2016年該物種總體生存並未受到威脅,但應加強監測水平,觀察非法貿易和景觀開發對物種生存的影響。
未列入
CITES附錄。狩獵沙狐受到一些國家的法律管制,該物種在一些國家被視為毛皮獵殺物種(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允許從11月到3月進入誘捕/狩獵期。禁止某些狩獵方法,例如挖掘動物的窩洞、淹沒和投毒。
沙狐在一些自然保護區(該地區的最高保護狀態)以及中國、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蒙古的國家公園得到保護。
雖然動物園中也有少量的沙狐存在,但在動物園裡卻能繁殖良好。在20世紀60年代的莫斯科動物園裡,一對沙狐繁殖了6窩。
保護級別
沙狐已列入中國
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