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溝鎮(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沙溝鎮)

沙溝鎮(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沙溝鎮)

沙溝鎮沙溝鎮位於沂水縣城西北30公里處,東與高橋鎮馬站鎮相接,西與沂源縣臨朐縣毗鄰,南與諸葛鎮高橋鎮相鄰,北與臨朐縣、馬站鎮交界。耕地面積8.3萬畝,森林覆蓋率22.5%是一個有山有水的綠色城鎮。因其自然環境良好以及森林覆蓋率廣,其旅遊業逐步崛起,每年來此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溝鎮
  • 外文名稱:Shagou Town
  • 別名:沙溝公社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沂水縣沙溝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66個行政村村
  • 政府駐地:沙溝鎮人民西路5號
  • 電話區號:0539
  • 地理位置:沂水縣城西北部30公里
  • 面積:218平方公里
  • 人口:6.5萬
  • 方言:魯膠東方言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沂山風景、沙溝水庫、齊長城等景點
  • 機場:臨沂機場、日照機場
  • 火車站:臨沂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Q
概述,農業,沿革,遺址,打擂台遺址,齊長城遺址,古漢墓遺址,石窟造像,地形,交通,文教衛生,城鎮建設,高效農業,經濟發展,

概述

沙溝鎮位於沂水縣城西北30公里處,東與高橋鎮馬站鎮相接,西與沂源縣臨朐縣毗鄰,南與諸葛鎮高橋鎮相鄰,北與臨朐縣、馬站鎮交界。耕地面積8.3萬畝,森林覆蓋率22.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280萬元,人均純收入3633元。沙溝鎮位於沂山南麓,沭河源頭,距沂水縣城34公里,處在臨沂、維坊、淄博三市交界處。全鎮共轄66個行政村,2.1萬戶,6.5萬口人,總面積2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萬畝。全鎮屬半丘陵、半平原地區。地形主要由沂山山脈和沭河流域平原構成。生態資源豐富。主要有沂山風景區、沙溝水庫風景區、朱雀古漢墓群、對崮峪烈士公墓、齊長城遺址等景點。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易開採,主要有鐵、石英、玄武岩、鉀鈉長石、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基礎設施完善。全鎮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寬頻。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省道泰薛路貫穿全鎮東西,東紅路、天汕高速在東部縱橫南北。據濟青高速公路南線出口近12公里。

農業

全鎮規劃精品果園2100畝,完成對崮峪1035畝桃園栽植;培植標準化養殖小區6處,其中,30畝以上2處,10-30畝5處,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發展楊樹豐產林1.4萬畝,完成9個村700畝的荒山綠化任務,全鎮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40畝,實現了農村土地開發和利用良性循環;落實烤菸面積3820畝,規劃生態村8個,百畝以上植煙村16個,烤菸收購量達到82萬斤,實現稅收125萬元,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沿革

末設為西北二鄉。1958年3月設崖莊鄉,9月改稱崖莊公社。1981年,更名為沙溝公社。1985年9月,設沙溝鎮、東於溝鄉、泮池鄉。2000年1月,東於溝鄉、泮池鄉併入沙溝鎮。

遺址

打擂台遺址

位於上流莊村東300米處。該村共2030人,其中回族1827人。村內有1處清真寺。打擂台東、北連著山嶺,西南臨小河,面積400平方米,文化層1~3米。早年出土文物有銅鏃、劍、鼎,陶鬲、鬹腿、盆,石斧、石刀、獸骨等。屬龍山文化遺址。

齊長城遺址

沙溝鎮齊長城遺址,西部從泰薄頂入境,沿沂水邊界線向東,一直到桲根腿南山,長6650米。富昌至朱家峪村保存較好,城牆為土石混築,底寬8~12米,高1.5~2米。朱家峪村位於沙溝鎮北18公里處,三面環山,齊長城圍村而建,村東圍子山上有點將台遺址。相傳戰國時期今臨朐縣大關鄉常家溝村有個常將軍,名叫常玄通,其先在魯國做官,後轉到齊國做官,負責修築長城。常家溝村原本在長城以南為魯國境,常將軍又修了第二道長城,把其村圈在了長城以北,改屬齊國境。此事後被魯國告發,齊王為平息事態,將常將軍加以誤修長城的罪名,斬於點將台,又稱“斬將台”。其址圍牆寬1.5米,高1.5米,立有“朱家峪子點將台遺址”碑。

古漢墓遺址

位於沙溝鎮駐地東2.5公里處的後朱雀村。村北有大型古漢墓群。村西北角原有國姑城遺址。傳說一位皇姑在此居住,病死後葬於該村,墓葬地取名黃種子。

石窟造像

位於沙溝鎮北7公里桲欏峪村,村東有一處元代石窟造像,列入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地形

全鎮屬半丘陵、半平原地區,地形主要由沂山山脈和沭河流域平原構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0餘座,泰簿頂海拔916米,是全縣最高峰,東南部為沭河兩岸為沖積平原,占全鎮總面積的1/6。風景秀麗的沂山林場坐落於鎮北部,有林業用地9004畝,有林地面8767畝。沭河從境內北部沂山發源,由北向南流經中部沙溝水庫,向東流出境內,境內流域長度24公里,沙溝水庫屬大型水庫,集旅遊、養殖、灌溉於一體,截沭河上游之水,控制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總庫容1.4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輻射沙溝、馬站、高橋等鄉鎮3.57萬畝,水庫可養魚水面4100畝。境內有小(二)型水庫12座。年降水量821mm,年平均氣溫11.52攝氏度,無霜期180-190天。

交通

省道泰薛路橫貫全鎮15公里,東徐路、上辛路兩條縣鄉路與泰薛路縱橫交叉貫穿,上辛路長17公里,由南向北貫通西部山區,南與沂博路相接,北與泰薛路相通,東徐路長18公里,由東入中折北縱貫全鎮,東與東紅路相連,北與泰薛路相接。全鎮農村公路110公里,2004年全鎮提出了“一年修路百公里,全鎮實現村村通”的目標,全鎮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調動一切力量,僅用半年時間全鎮新硬化農村公路110公里,66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鎮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青(青島)紅(紅旗拉甫)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貫穿境內12.8公里,2008年通車後全鎮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全鎮設立網通、移動、郵政營業部各一處,程控電話達到8900部,實現村村通電話,移動、聯通、小靈通信號覆蓋率達到100%,全鎮手機持有量3200部。有線電視、寬頻實現聯網,用戶達到3000餘戶。

文教衛生

全鎮共有國中3處,國小11處,信息化技術教學設備“四機一幕”配備齊全,歷年中考成績名列全縣前茅。有中心衛醫院1處,村衛生室43處,全部實行衛生一體化管理,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全鎮民眾參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5%,農村醫療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社會治安和計畫生育:深入開展了平安創建工作,投資2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平安建設指揮中心和司法調解中心,配備了專人專車,充分發揮了“兩個中心”平安建設主陣地作用,開展了“六項綜合整治”,為全鎮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計畫生育配套了先進醫療設備,健全各項服務體系,以人為本的計生優質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城鎮建設

確立了“三山兩帶一水”城鎮開發理念,小城鎮開發規劃通過了省級論證,小城鎮面積4.6平方公里,形成了三縱三橫開發格局。鎮駐地建設二層以上商業樓56幢,2004年新建政府辦公大樓3200平方米,綠化廣場1.5萬平方米,政府及各部門辦公樓15座,全部實現了樓房化辦公。投資40萬元建設了鎮駐地自來水吃水工程,駐地部門和農戶吃上了自來水。小城鎮水、電、路、通訊、寬頻、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達到了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標準,初步形成了辦公區、工貿區、商業區、服務區,小城鎮載體服務能力全面得到加強。

高效農業

全鎮農業生產緊緊圍繞建立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堅持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實施了萬畝大棗扶貧開發、萬畝土地整理、國家小型公益林建設、庫區綜合開發、千村幫扶、十萬農戶致富工程等重點幫扶項目,2004年全鎮爭取幫扶資金900餘萬元,為全鎮高效農業開發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全鎮高效農業總面積達到3.6萬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區域化開發,初步建成了萬畝大棗、萬畝板栗、萬畝柿子、萬畝蔬菜、萬畝雜果、萬畝煙桑藥“六個萬畝基地”,全鎮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4個,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農業生產格。
沙溝鎮素有“中國雪棗之鄉”的美譽,紅棗是全鎮的特色產業,鎮內建有紅棗研究所一處,面積1000畝的紅棗示範園一處,所生產的沂水大雪棗先後被市、省、部評為科技進步獎,獲首屆中國種養植大會三項金獎,大棗生產列入了省級重點扶貧開發,在環庫區村莊建立了萬畝大棗生產基地,全鎮發展大棗面積達1.2萬畝,種植者人均增收3500元,被省命名為“山東省扶貧開發紅旗鄉鎮”,“沭河牌”大棗創建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
綠色瓜采產業逐步壯大,全鎮近年新發展果菜大棚達到6000畝,其中油桃、杏林果大棚2000畝,蔬菜大棚4000畝,主要品種有辣椒、西紅柿等。全鎮連片開發弓棚韭菜8000畝,生薑1500畝,所產蔬菜遠銷吉林、河北、遼寧、江蘇等十個省市。
林果生產全鎮發展優質板栗、桃等乾雜果6500畝,葡萄1500畝,柿子6000畝,瓜果統一註冊了“沭河”品牌,並被認證為無公害食品。楊樹豐產林發展迅速,全鎮沭河流域楊樹豐產林達到2.8萬畝,形成了楊樹豐產林產業帶。
全鎮發展桑園1500畝,中藥材3000畝。傳統農業以小麥、玉米、花生、黃煙為主,黃煙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年產優質黃煙180萬公斤。畜牧業以豬、牛、羊、雞、兔為主,全鎮建養殖小區36處,發展養殖專業村22個,養殖專業戶1800戶。

經濟發展

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生產總值1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07元,分別增長27.4%、13%;金融機構新增存款7000萬元,存款餘額4.37億元;新增貸款3200萬元,貸款餘額1.6億元;完成總稅收3957.4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47.7萬元,增長520.2萬元,增幅達到42.4%,提前一年完成“五年翻兩番”的目標。
二是重點工作實現新突破。招商引資方面, 2010年,全鎮共引進過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6個,契約利用外資14.47億元,到位資金6.8億元,超額完成年初承諾任務目標,招商引資質量明顯提高,對財政貢獻明顯增強。工業和民營經濟方面,堅持抓大扶強,技術提升,規模發展,加大重點企業技改投入力度,今年全鎮完成大唐窗業、防火板製造、沭河源鴨業等企業技改項目9個,投資總額達到1.1億元.立足全鎮資源優勢,突出抓了板材產業發展,2010年,全鎮發展旋皮生產線121條,發展膠合板加工生產線14條。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年內建成和改建畜牧養殖小區7處,申報無公害產品3個;新發展小崮頭、於家莊精品果園800畝,同時抓好老果園改造和精細化管理;新發展楊樹豐產林5800畝,建成林下種植食用菌示範點兩處共26000平方米,完成自行造林380畝,認真抓好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新建下山陽金銀花基地、東於溝大棚瓜菜基地、雙山花生基地共三個基地,申報無公害產品認證6個,註冊商標2個。落實烤菸面積2800畝,規劃生態村8個,百畝以上植煙村10個,烤菸收購量達到57萬斤,實現稅收88萬元。礦產資源管理方面。依法規範礦產資源管理和有序開採,創新礦產資源開發路子,加快培植礦產龍頭企業,提高礦產開發對財政貢獻率,2010年,礦產稅收突破2000萬元。
三是社會事業實現大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0餘萬元的教師宿舍樓已完工,教師的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投資120萬元新建衛生院病房樓,醫療服務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完成了3座小二型水庫和1座塘壩除險加固工程並通過縣級驗收,對沙溝二村和於家雙溝2個村1300米的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卞莊村改河造地工程順利完成,改道河道490米;完成了上峪莊、荷花池、西於溝三個村的沼氣建設改廁任務和三個沼氣服務網點的建設任務。二是全面落實各項惠農和社會保障政策。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良種補貼和2.05萬畝小麥直補等惠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加大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擴面力度,認真做好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落實,兩項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民眾生產生活。投資50餘萬元,為敬老院安裝了暖氣,五保老人待遇進一步改善。三是加強社會維穩工作。堅持以發展保穩定,以穩定促發展,狠抓維穩中心建設和作用發揮,集中開展社會治安和矛盾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活動,全鎮未發生大的群體性事件和集體越級上訪。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督查,嚴格執法,全鎮未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四是突出抓好計畫生育工作。集中開展了虹膜採集、政策外懷孕、計畫外出生、應扎未扎、皮埋鑑定、社會撫養費等專項集中清理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五是其他臨時性工作。全力做好美國白蛾防控工作,全鎮沒有爆發大面積的疫情蔓延。認真組織實施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確保人口普查工作數據準確翔實、程式完備合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