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回族鄉

沙河回族鄉屬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根據政府檔案,於2008年10月正式成立。現5個行政村共6995人,有耕地2724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河回族鄉
  • 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
  • 耕地:27249畝
  • 可耕種面積:18951畝
概況,沿革,簡介,經濟情況,特色經濟,畜牧業,勞務輸出,

概況

沙河回族鄉位於瓜州縣東部。2008年末,面積21.038平方千米,人口1568戶8755人。轄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沙河村。

沿革

2008年4月8日,《甘肅省民政廳關於酒泉市在疏勒河項目農墾轄區內設立玉門市獨山子東鄉族鄉瓜州縣沙河回族鄉和梁湖鄉的批覆》(甘民復[2008]15號)同意設立沙河回族鄉。鄉政府駐地為沙河村。四至範圍為東起灌溉農渠,西至自然沙溝,南起昌馬西乾渠,北至人工排鹼溝。

簡介

瓜州縣沙河回族鄉即原農墾建設公司所屬的七道溝分場,是由農墾建設公司負責規劃並實施的河西走廊疏勒河農業灌溉綜合開發既移民安置項目區,2008年10月正式移交瓜州縣管理。現轄5個行政村、27個村民小組,常住農戶1383戶6995人,其中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168人,占總人口30.1%。現有耕地27249畝,其中可耕種面積18951畝,占69.5%。

經濟情況

特色經濟

由於土地沙化、鹽鹼化程度嚴重,種植業投入產出嚴重倒掛。為儘快實現移民“遷得來、穩得住、快致富”的目標,2011年左右沙河回族鄉在培育發展既能改良土地又能促進移民增收的特色產業上進行了大膽探索,逐步形成了 “兩紅一黃”(枸杞、紅花、甘草)特色產業,為廣大移民脫貧增收創出了路子。
為促進“兩紅一黃”產業發展,鄉黨委、鄉政府在反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653”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即發展枸杞種植6000畝、紅花5000畝、甘草3000畝,並採取政策激勵、資金扶持、典型引導等措施,激發和調動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2011年全鄉特色產業面積發展到15260畝,占到可耕種面積的80%。其中紅花面積達到5670畝;枸杞面積達到6040畝,比上年增加2030畝;甘草種植栽培面積達到3260畝,增加2150畝,預計今年全鄉特色產業可達到526.48萬元,占到種植業收入比重的63%。

畜牧業

為了切實加快移民鄉鎮的發展,有效改善移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脫貧步伐,推動社會各項事業進步,逐步縮小與老鄉鎮之間的差距,該鄉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把特色產業培育、勞務輸轉、生態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不斷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狠抓重點產業任務的落實,推行“四個一”即:人均一畝優質田、1頭牛和10隻羊、戶均一個明白人,戶均輸轉一個勞動力的具體目標。
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全鄉“1245”養殖戶任務為50戶,實際落實養殖戶108戶,占任務的216%;建設集中連片示範小區3個;動員農戶調引優質多胎基礎母羊760隻,占任務500隻的152%。至目前,已動工修建暖棚圈舍250座,已有156座投入使用,其餘94座也將於年底全面完工。全鄉計畫配套修建農村沼氣池105座,實際落實105座,目前,75座沼氣池已基本完工,30戶分散戶現正在組織技工進行修建。並落實優質紫花苜蓿飼草基地1個,為實現以草定畜草畜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改良僵化板結地,增加農民收入,我鄉在常順村建立200畝枸杞種植及僵化板結地改良示範點一個;計畫修建洗鹽排鹼渠5.6公里,協調解決洗鹽排鹼用水90萬方,改良鹽鹼地 1500畝。
該鄉突出“一村一品”,根據移民鄉的村情和民情,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工則加工的原則,完善規劃,合理布局,緊盯甘草、枸杞、啤酒花等高效產業為依託,以輔助產業為基礎,堅定信心,狠抓結構調整。河洲村重點發展紅花種植,常順村、沙河村重點發展枸杞等農作物種植,臨河村重點發展甘草種植,民和村重點發展畜牧業,真正做到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乾,幫著農民富”

勞務輸出

外出打工如今已成為瓜州移民脫貧致富不可或缺的“鐵桿莊稼”,沙河鄉更不例外。採取“政府引導、信息先行、能人帶動、技能培訓”等措施,組織包村領導、幹部進村入戶進行宣傳動員,發放《勞務信息指南》等務工讀本300餘份,並利用本鄉外出務工人員中的典型人,組織他們回鄉“現身說法”;鄉勞務辦利用各種方式收集各類用工信息,以公開欄的形式不定期地予以公布,並積極與省內外用工單位聯繫洽談,建成了柳園鐵礦廠等4個勞務基地。緊盯社會用工需求的“風向標”,採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的培訓模式,不斷拓寬勞務輸轉渠道。今年全鄉共舉辦駕駛員、電氣焊等勞務技能培訓班5期,培訓技能型務工人員480人。1到9月,全鄉共輸出勞動力1391人,有計畫、有組織輸出352人,實現勞務收入60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