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打旺黑斑病,病菌主要侵害葉片、葉柄和莖稈。在受侵染部位先出現圓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的黑色小點狀病斑,略有光澤,稍隆起。隨著病斑在一個部位增多和病斑擴大,葉片、葉柄或莖稈上出現成片變黑,甚至整片小葉變黑,葉柄或莖上變黑部的外圍常呈黃褐色至褐色,莖稈有上2-3處變黑的莖段,並可環莖一周,致使病斑以上部分枯死。田間發病普遍而嚴重時,植株呈現出類似被火燒過狀。
病原特徵,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
病原特徵
山黧豆扁裂腔孢菌(Diachorella lathyri(Fckl.)Sutton)。分生孢子器座生於寄主表皮下,扁平,黑色,無孔口,不規則長縫狀開裂。分生孢子梗自器的底壁產生,柱狀,無色,不分枝或僅在基部分枝,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兩端較窄細,梭形或近長梨形,大小5-10微米×2-2.5微米,多數孢子頂端具有附屬絲,短刺狀至絲狀,由孢子延伸而成,其長度5微米左右,長可達12.5微米,但也有部分孢子無附屬絲。
發生規律
對本病尚缺乏研究。種子檢驗時可發現病菌在碎葉片上混在種子間,無疑這是遠距離傳播的一個途徑。脫落在田間的病葉上,於秋冬之後便可產生有性世代。田間病株殘體是第二年的初侵染來源。黃土高原及附近地區的氣候條件,對該病原菌的生存與繁衍有利,故該地區沙打旺黑斑病發生普遍而嚴重。另一種病原引起的錦雞兒黑斑病也多處發生。
分布與危害
本病是在我國發現的一種沙打旺新病害,內蒙古、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甘肅東部、河北北部及遼寧西部都有發生,是甘、陝、晉、內蒙古等黃土高原及其邊緣地區沙打旺的重要病害。如內蒙古清水河縣,三四年生的沙打旺地,發病株率常達80%-90%,可能是該地區沙打旺草地迅速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