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彌戒
- 含義:指沙彌和沙彌尼應該持守的戒律
- 藏語:格慈
沙彌戒是指沙彌和沙彌尼應該持守的十條戒律。即: 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
沙彌,原語可能出自龜茲語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闐語的 ssamana。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
授沙彌戒所作加行、正行、結行次弟。加行必須先已如儀、中間出家、為近事易;正行必須離四違緣、具五順緣、啟白策勵、皈依三寶; 自白我名某甲成為沙彌;白他...
三壇大戒為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受戒儀式;依初壇、二壇與三壇正授,分別得到沙彌(尼)戒、具足戒、菩薩戒的戒體。...
又稱沙彌戒、沙彌尼戒,或稱勤策律儀、勤策女律儀。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慾,(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塗飾香鬘,(7)不歌舞觀聽,(8)...
傳戒是佛教中重要的佛事活動,也是佛教中最隆重、最莊嚴的法事。具有一定資格的僧人或佛教徒主持,設立法壇、傳授戒法的儀式,叫做傳戒,亦稱開戒或放戒;要求並參加...
通過全寺僧侶了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鬚髮,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
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0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00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
佛陀建立僧團的方法是「以戒攝僧」,其目的是以戒學引導大眾生活於清淨律儀中,來完成高潔的僧格和化他的事業。出家眾不但要嚴守戒律而自度,更要熟習僧團中...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四日,由八世達賴授給沙彌戒。1801年(清嘉慶六年)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十九歲,由八世達賴授比丘戒。七世班禪自坐床以來,是清朝中央政權...
新戒,佛教名詞,指新近受戒的僧人,也指受沙彌戒為日尚淺的幼年僧人。 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新戒參堂條(大四八·一一三八中):‘得度受沙彌戒已,覆住持於何日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