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家浜連
- 外文名:shajiabanglian
- 所屬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71897部隊
- 駐地: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
- 前身:新四軍浙東抗日游擊縱隊
- 成立時間:1938年
沙家浜連起源,參與歷史事件,
沙家浜連起源
”沙家浜連“的前身為新四軍浙東抗日游擊縱隊(1938年),1939年2月,根據中央“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陳毅的部署,新四軍第六團向滬寧線東路地區進發,與當地抗日武裝江南抗日義勇軍會合,隨後部隊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繼續東進到蘇州地區,後以《沙家浜》中36個傷病員等為骨幹組建起來的“江抗特務連”,在以蘇(州)常(熟)太(倉)地區與日本侵略兵、國民黨、日偽展開周旋(相關事宜已被改編為文學《血染著的姓名》(1957年,崔佐夫),文學《火種》(1958年,劉飛),滬劇《碧水紅旗》(1959年,文牧,後改名為《蘆盪火種》),京劇《沙家浜》(1963年,北京京劇團)、電影《沙家浜》(1971年,長春電影製片廠),電視劇《沙家浜》(2006年))。
參與歷史事件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沙家浜連”編入新四軍第6師18旅,該旅下屬3個團,後所在部隊組建入蘇浙軍區(1945年2月),下轄第1(6師16旅)、第2(浙東遊擊縱隊)和第3縱隊(南下部隊),第4縱隊(1945年4月成立)。
1947年1月,“沙家浜連”所在部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1、第2和第3師。解放戰爭中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轉戰於華東戰場。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挺進豫皖蘇和淮海戰役隊。
1949年2月,蘇浙軍區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58、第59和第60師。 “沙家浜連”編入第20軍59師175團,隨後參加了渡江戰役。
1949年5月下旬,沙家浜部隊參加解放上海戰役,晚上進入市區後,為不驚擾民眾,戰士們就露宿在馬路邊。勝利之師睡馬路,自古以來所沒有。第二天早上,上海市民看到馬路邊的戰士,大受感動,都說“這是真正的子弟兵,我們歡迎這樣的隊伍”。
1949年下半年,“沙家浜連”所在部隊在江浙地區整訓,作為解放台灣的戰略預備隊伍。
1950年11月,沙家浜部隊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20軍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率領下,跨過鴨綠江,先後參加了第二、第五次戰役和“三八線”上的阻擊戰,完成43天的戰鬥任務後,北移整訓,1952年凱旋。
1952年10月,所在部隊駐防浙江,20軍軍部在浙江省杭州,屬華東軍區(1955年後改為南京軍區)。
1955年1月,所在部隊與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鬥,“沙家浜連”為解放一江山島立下赫赫戰功。
文革中,”沙家浜連“所在部隊在浙江支左,由於受”林彪事件“的影響,文革中的事宜受到批評。
1975年,鄧小平主軍後,所在部隊(第20軍)與濟南軍區的第1軍實現防地對調,移駐河南省,20軍軍部在河南省開封市,”沙家浜連“駐地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
1979年2月,”沙家浜連“所在部隊參加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1998年,”沙家浜連“赴湖北荊江抗洪搶險,沙家浜連"官兵先後搜救轉移民眾900多人,清理掩埋遺體13具,搶運貴重物品價值80多萬元,搭建簡易房、帳篷610間(頂)。“沙家浜”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榮譽稱號,譜寫了和平建設時期軍民魚水情深的嶄新篇章。
2008年5月18日早上7時30分,“沙家浜連”所在部隊官兵,經過千餘公里30多個小時的長途機動,剛剛到達四川彭州白鹿鎮災區,顧不上休息吃飯,來不及卸車安營,就立即派出100名黨員突擊隊,在當地村民帶領下,趕赴龍門山深處,營救被困在2800米高山上的16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