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壩圍是龍南縣裡仁鎮境內的一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位於里仁與關西交界的雷峰隘北面的高坡上。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注目。105國道龍南馮灣路旁,有一塊醒目的《關西圍屋》路程示意牌子,行人可從這裡拐入龍關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壩圍
- 地點:江西贛州龍南縣
- 類型:小圍屋
- 保護等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壩圍是龍南縣裡仁鎮境內的一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位於里仁與關西交界的雷峰隘北面的高坡上。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注目。105國道龍南馮灣路旁,有一塊醒目的《關西圍屋》路程示意牌子,行人可從這裡拐入龍關公路。
沙壩圍坐落在龍關公路旁,距105國道3公里,距龍南縣城12.5公里。此圍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均為李姓,圍屋始祖從里仁粟園遷入。至今,已有14代。
圍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門前濂江河。正是這樣,每年春水、洪水猛漲時,沙壩圍的老人、小孩、婦女,可在圍屋大門前的坪子裡坐著聊天看大水。而男人們守在河岸看濂江河裡是否有柴、竹、木淌下來。據老人介紹:先前,他們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撿大水柴就足夠燒一年。同時,還可以撿到許多的木材,從中增添經濟收入。
此圍正方形建築結構。圍屋四角有4座三層炮樓,居屋均為二層。縱橫約30米。大門左側,用一間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樓。右側居屋3間,炮樓1間。左棟、右棟6間居屋,後棟5間。屋中心,只有一間小廳廈。其餘皆為院落。
圍屋的規模較小,只能住十幾戶,100多人,其建築很有特色:嚴謹、整齊、美觀、堅固。圍大門的左側地勢低洼,建圍時因地制宜將左側一棟一層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側的地下室和防禦地道高約一層樓,正好與圍屋內坪及其他地面相平。
地下室、牆上,布滿槍眼,既做防衛用,又可做通風口,地下室也作為圍屋人的豬、牛欄,有利於圍屋的環境衛生。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在過去的歲月里,當平靜的生活被戰亂或宗族之間的爭鬥打斷,舊屋就會立刻成為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軍事堡壘。樓上房屋之間,連通著許多小門,平時各過各的日子,緊急之下,家家開門就連成了一條抵抗外來入侵的大迴廊。
族譜記載,住在“燕翼圍”中的賴氏是贛南最早的一個移民家族。一千六百多年前,賴氏祖先從河南潁川進入贛南。明清交替的戰亂過後,這個家族傾力建成有四層樓的“燕翼圍”。圍屋裡的人家世代墾荒造田,種地為生。現在,繼續生活在這圍屋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據說,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
圍屋的外牆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像碉堡一樣的角樓。圍屋很高很大,門卻很小很窄,第一道包著鐵甲,第二道設木柵欄,第三道才是日常進出的木門。
龍南縣的“沙壩圍”看上去則像一座歐洲城堡。圍屋裡的李姓人家,血緣關係還在五服之內,是從5公里外的“栗原圍”遷來的。
單純的遷徒不能解釋客家群體特徵的養成。一代代中原人家遷至這丘陵山谷間,是無數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給習慣農作的他們一片安身之地,也最終讓他們變成了地道的南方山民。而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有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原漢族是非常困難的事。於是,龍南縣的“栗原圍”乾脆把農田也圍了進去。
客家婦女從不受漢族女人纏足的約束。田頭地里幹活,從來一雙天足。只有走親訪友時,她們才穿繡花鞋。客家婦女穿的繡花鞋的樣式很像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
在客家人那裡,被集中保存的,其實是中國漢民族古代生活的點滴記憶。
是的,龍南圍屋就像一部厚重的歷史,你盡可從不同的層面,去把玩客家人曾經有過的生存狀態。它的軍事價值,它的消防價值,它的建築價值,它的民俗價值……都足以讓你馳騁想像。一座圍屋,讓我們領略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像客家方形民居最傑出的代表建築——關西客家圍,被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研究中國民居的山本教授喻為“東方的古羅馬,建築史上的奇蹟”。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贛南圍屋的代表建築與福建閩西土樓,廣東粵東攏屋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選名單。
今天,越來越多的客家青年已走出了圍屋,但是,祖祖輩輩棲息的這方居所,將永遠成為他們記憶中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