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沖刷面
- 外文名:erosion surface
- 屬性:沉積岩層面構造
- 意義:判別岩層的相對層序
定義,形成機制,湖泊,河道,研究意義,
定義
沖刷面是指水體流速加大,對其下伏沉積物進行沖刷所造成的凹凸不平的沉積面,說明沖刷面下部地層沉積後有過強烈的沖刷過程。固結和半固結的沉積層的頂面,會因水流沖刷而成為凹凸不平的沖刷面。沖刷面之上,再沉積時,被沖刷下來的下狀岩層的碎塊和礫石,又往往堆積在沖刷出的溝、槽中。
形成機制
湖泊
在半深湖—深湖穩定的沉積環境中產生這種現象有兩種動力學機制:1.濁流作用,湖泊洪水期間入湖的洪水濁流和其他成因的重力流引起的濁流,在一定條件下可侵蝕下伏地層形成沖刷面。2.絮凝作用,水槽實驗表明,絮狀顆粒可以表現為與粗粒沉積碎片水力等效的方式,並作為高密度流或濁流的成分進行搬運,在搬運的過程中不僅形成波痕、層理,同時也對下伏地層侵蝕而形成沖刷面。
河道
界面上下有明顯的岩性岩相突變差異,底沖刷現象明顯,有時有滯留泥礫存在。此類界面是在基準面下降速率大於盆地沉降速率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層序界面,有大小不同的兩種產狀:1.規模較大的沖刷面位於水分流河道底部,截切超覆遠砂壩-河口壩進積複合體,成因上與較強的持續下切侵蝕作用有關,是劃分長期和中期基準面旋迴層序的重要界面;2.規模較小者出現在每個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的底部,成因與中等)弱的下切侵蝕作用有關,主要是劃分短期基準面旋迴層序的分界面。
岩性上,界面之上為灰色、灰白色的細、中砂岩或中——粗粒砂岩,之下為一套由泥質粉砂岩和泥岩組成的互層序列野外剖面上沖刷面表現為凹凸不平的波狀起伏面,河道底部巨厚塊狀砂岩沖刷下伏細粒岩層,沖刷面之上常發育泥礫岩、含泥礫砂岩,泥礫來自下伏岩層。
岩性上,界面之上為灰色、灰白色的細、中砂岩或中——粗粒砂岩,之下為一套由泥質粉砂岩和泥岩組成的互層序列野外剖面上沖刷面表現為凹凸不平的波狀起伏面,河道底部巨厚塊狀砂岩沖刷下伏細粒岩層,沖刷面之上常發育泥礫岩、含泥礫砂岩,泥礫來自下伏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