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中十位頂尖專家考察了“沒有政府的治理”的核心特徵。他們探討了對世界上不同地區所採取的不同治理模式的結構和方向具有指導意義的哲學基礎、行為模式和制度安排。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目錄,
作者簡介
詹姆斯N·羅西瑙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和政治科學教授,美國國際研究協會的前主席,是世界知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他的研究和教學領域主要是世界政治的動力和內政外交事務的重疊,他在美國眾多名牌學府(如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許多國家的大學包括貝爾格勒大學和印度的尼赫魯大學擁有教學和研究職務,羅西瑙教授著作頗豐,迄今發表了140多篇論文,出版了30多部專著。最近的著作有:《世界政治的渦流:一種變革和連續理論》(1990)、《騷動世界中的聯合國》(1992)、《全球之聲》(1993)、《國際政治經濟:理解全球失序》(1995)、《沿著內政外交的邊緣:探求騷動世界中的治理》(1997)、《與前對手的逆向關係: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1998)。在羅西瑙教授的早期著作中有現已成為名著的《外交政策的科學研究》。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是一部集十位學者之力、歷經數年研究討論而最後匯集而成的論文集。雖然該書主題較為生疏、充滿爭議,並缺乏統一的陳述和一致的定義,但各章的內容仍然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繫。考慮到十位作者之間的不同語言風格,在組織翻譯的過程中,我們也做了細緻的分工。第一至第十章的翻譯任務分別由張志新、東海、姚志剛、張勝軍、主父笑飛、李宇晴、李莉萍、陳紅、袁雪珍和劉小林等同志擔任。劉小林同志於百忙之中還擔任了第二、三、七、八章的校對工作,最後由張勝軍對全書文字做了統一。
由於譯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出現誤譯或欠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目錄
譯者的話:從無政府走向世界治理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的治理 秩序和變革
一 治理與秩序
二 治理 規制與制度
三 分析性秩序與規範性秩序
四 經驗性秩序諸層面
五 秩序與變革
六 體系變動與體系內變化
七 具體套用
第二章 沒有政府的治理:19世紀歐洲國際政治中的多頭政治
一 何謂治理
二 誰是治理者?多中心主義和多頭政治
三 為何而治理?治理的任務
四 如何治理?制度和程式
五 如何治理:規範 決定 規則和限制的主義
六 治理的結果:決定 行動和服從
七 治理:真有差別嗎
八 治理體系的解體
九 結論
.第三章 威斯特伐利亞神殿的支柱正在朽化:國際秩序及治理的蘊意
一 回顧
二 關於國際合作增長的數據及評論
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國家自治的支柱
四 國際外部關係
五 國際經濟相互依存
六 信息流
七 民主的擴展
八 文化/社會的異質性
九 結論
第四章 發展中世界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勝利”:國際經濟秩序的治理基礎和政策趨同
一 發展中世界新古典經濟政策的“勝利”
二 體系層次和體系分析
三 國內利益分析
四 國際體制分析
五 觀念式分析
六 整體性分析
七 “新”秩序的含義
八 結論:經濟政策趙同和國際政治經濟的治理
第五章 面對後霸權世界秩序的概念化:對伊本.赫勒敦相關問題的思考
一 全球政治的基本知識
二 對傳統本體論的修正
三 伊本.赫勒敦:觀察歷史變革之伊斯蘭視角的根源
四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本體論
五 伊本.赫勒敦的認識論
六 世界秩序的概念和歷史哲學家的作用
第六章 國際制度的有效性:棘手案例與關鍵因素
一 有效性問題
二 棘手案例
三 影響國際制度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四 結論
第七章 詮釋跨國慣行的管制:一種國家建設的理論方法
一 國家建設和非法化
二 案例1:受到國際管制
三 案例2:被引入國際議程 沒有受到國際管制
四 案例3:沒有被引入國際議和 沒有受到國際管制
五 結論
第八章 它的運轉一如既往:歐共體中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力量
一 背景
二 復興和發展
三 新古典經濟學民歐洲市場的建成
四 新現實主義
五 新自由制度主義
六 功能主義和新功能主義
七 結論
第九章 治理與民主化
一 戰略剖析
二 經濟分析
三 國家分析
四 規則分析
五 變動分析
六 多維視角
七 經驗分析
八 相互作用分析
九 民主戰略
十 結論
第十章 變動中的全球秩序與公民權
一 巨觀全球秩序的微觀基礎
二 區域化與全球化趨勢
三 多頭政治中的公民權
四 即將出現的秩序
專有名詞對照表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