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雨竹圖

沐雨竹圖

《沐雨圖軸》是元代李衎所畫的中國古畫。

此圖描繪雨中竹子的形態,手法極其寫實,強調雨中之竹的清姿,其畫法與雙勾竹圖基本相同,竹葉因雨水而顯得沉重,葉尖自然下垂,在表現雨中竹葉下垂之姿上,李衎用筆顯得嫻熟自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沐雨竹圖
  • 作者:李衎
  • 創作年代:元代
  • 規格:橫55cm,縱111.5cm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沐雨竹圖
沐雨竹圖
《沐雨竹圖》將主要景物集中於畫幅左側。圖繪雨中竹石。在畫幅左下端力坡石,坡上倚附山石長有四竿翠竹,中間兩株高大,且相互交錯,竹竿交錯後向左右伸展,枝葉茂密,竹葉紛披。左側一株掩映於二株高大的翠竹蔭下,略向左彎斜;右側一株小竹向右彎斜,葉子呈下垂狀。這一株翠竹雖不怎么起眼,但卻是妙筆,起到了填補畫幅右下部分的空白,對整個畫面起到了充實和平衡作用:除竹石外,在坡石間還有數株蘭草,點綴其間。

創作背景

自宋以來,“梅,蘭、竹、菊”被士大夫稱為“四君子”,象徵“清高”、“幽潔”、“虛心”、“隱逸”、“氣節”等精神品格。當社會危機、民族危機之時,一些知識分子無力抗爭,在孤十賁與失望之中,“適性寄意”於筆墨:人元後“四君子”畫不但更為興盛,而且在思想感情的表現上更加豐富和深刻。特別是墨竹,單純簡易、揮灑便利又最具書法性格,所以最能引起士大夫的興趣。可是李衍身為大官,他與趙孟頫是元代漢族文人畫家中官職最顯著者,他喜歡畫松、竹,這說明“松”、“竹”並非都是文人用來自詡“名節”之物。他為了畫竹,“行役萬餘里”,深入南方竹鄉,對竹的“形色情狀,牛聚枯榮”做了深入研究,成為享有盛名的寫生墨竹專家。此《沐雨竹圖》軸是他畫墨竹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中之“竹”並不帶有什麼政治色彩,僅作為繪畫的一個題材而已。

藝術鑑賞

此畫雖將景物集中於畫幅左側,但經畫家的確當布局,使整幅畫的構圖較工穩;造型準確,設色勻淨,枝葉繁複而不亂,層次分明。作者由於有過對竹子的認真觀察和研究,並掌握了畫竹的造型規律。故他畫出的竹竿、們‘枝的線條挺堅,用筆實在有力,竹竿、竹枝、竹葉均用雙勾畫出,即用線條描繪竹葉的輪廓,再用汁綠烘染,葉尖微染赭黃,且其陰陽向背等細節都刻畫得十分準確、細膩。其背景石都用雙勾,然後用粗筆水墨皴染,分出陰陽面。坡石間的幾叢蘭和小草的安排,更使畫面充滿勃勃生機。此畫的主題沐雨,作者強調了雨中之竹。故在作者筆下將沾滿了雨水的竹子,竹葉個個呈下垂的自然神態,突出了“沐雨”這一主題,使畫幅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此畫給人以充實秀美的感覺,實屬精品。
這幅作品中只有四竿修竹和一些小枝是用汁綠暈染,竹乾的暈染基本是平塗,只在竹節兩端略有暈染。竹葉的敷色較為精工,不但葉根部和葉尖部的色調有所變化,而且葉面和葉背也不相同,繁多的葉片中沒有一片是染出邊緣輪廓之外.也可見作者的細緻程度。在水墨環境的映襯下.《沐雨竹圖》中的修竹亭亭玉立,青翠悅目。即使秋風蕭瑟,也是竹葉摩娑,別具一番“如鳴環翠”的風韻。在翠竹右側一竿高聳直指,左側一竿向左上伸展,最前的一竿指向右方,右側竹葉相對密集,造成左高右低的形勢。竹乾、竹枝的線條挺堅,竹葉的線條則圓潤;竹乾、竹枝的用筆比較實在有力,而竹葉的用筆就顯得輕細活潑。

作者簡介

李衎(1244—132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元大都(今北京)人,仕至集賢殿學士。他平生擅長畫竹,繼承了金文同、王庭筠等畫竹名家的成就,又曾深入江南竹鄉深入觀察,還出使過交趾(今越南),到各處觀察竹子的生長情況和特點,深得竹之“理”,是一位既有深厚傳統繪畫功力,又師法自然的畫家。他的畫風嚴謹,傳世作品有雙勾著色的《雙勾竹圖》、《沐雨圖》等,並著有《息齋竹譜》7卷,對竹的結構品類、生長規律及畫法詳加剖析,既重寫意又重法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