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建築物及其地基在自重或外界荷載作用下因固結和壓縮變形引起的位移鉛直分量。沉陷是土工建築物及其軟基上的建築物的重要觀測項目,過大的沉陷會引起建築物高度不足,不均勻沉陷會引起壩體開裂或接縫拉開,影響建築物的正常使用。觀測分析沉陷資料,掌握其變化規律,為了解工程的運行狀態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陷觀測
- 外文名:subsidence observation
- 學科:土木工程
- 常用方法:水準測量
- 定義:測定建築物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
- 基準點布設:深埋法
介紹
基準點布設
觀測點布設
橋樑的沉陷觀測點埋設於墩台頂的上下游兩端適當位置處。對於隧道,除洞內布設外,還應於洞頂地表埋設沉陷觀測點,特別是地質不良地段的隧道和傍山淺埋隧道,以測定運營後地表的垂直位移。
觀測方法
1.觀測站聯測
近有礦區水準基點,則直接由此點開始測定觀測站控制點的高程。水準測量的精度不低於三等水準測量的要求。
1)高程測量
測點的高程用幾何水準測量進行。如果觀測線兩端都有控制點,則敷設附合水準路線。只在一端有控制點時,則進行往返測量。經多次觀測確認觀測站控制點的高程無變動,‘而水準基點離觀測站又較遠時,可直接從觀測站控制點進行水準測量。采動前、後全面觀測的水準測量按三等水準的要求進行,采動期間的水準測量均按四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
測點之間的距離用比長鑑定過的鋼尺丈量。地面平坦時,沿地面丈量,否則懸空丈量。點間距應往返丈量2次。每次丈量時,讀數3次,互差不超過2 mm,取平均值作為最後結果。
3)支距測量
支距測量的目的是為了將觀測點的間距換算到觀測方向線上,以掌握觀測點的橫向移動規律以及移動軌跡。
為了得知地表是否開始移動或移動是否已經穩定,必須經常觀測幾個受采動影響(正在開採處的上方)的測點高程,稱為巡視測量。一般每4—5天進行1次巡視測量。當某測點累計下沉達到10mm時,即認為地表已開始移動,應開始進行采動後的第一次全面觀測。
4.采動後的全面觀測
采動後進行全面觀測時,對一條觀測線上所有點的高程測量,儘可能在同一日內完成。當兩端有控制點時,可採用單程附合水準路線;只在一端有控制點時,應採用往返水準測量,並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支距測量和距離測量,按采動前測量要求進行。
為了獲得全部資料,除了采動後第一次全面觀測外,還需要在地表移動活躍期間進行不少於4次的全面觀測。
5.加密水準測量
為了詳細研究觀測線上各測點或最大下沉區域的下沉情況,在活躍期間應增加水準測量。當兩點間的傾角超過20°時,可用三角高程測量,所用經緯儀的精度應不低於J2級,以兩個測回進行觀測。
6.最後的全面觀測
開採結束後,地表移動逐漸轉入衰退期,直至穩定。此期間一般每隔1~3個月測量1次測點高程,直至各點高程6個月內的下沉值不大於30 mm為止。這時,就可進行最後一次全面觀測,按采前全面觀測的要求獨立進行兩次。在進行上述各項測量工作的同時,還應測量地表受采動影響產生的裂縫、塌陷的要素和位置,以及煤厚、采高、工作面位置等,註明日期,及時填在井上下對照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