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醉東風·維揚懷古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湯式
- 作品出處:《元曲三百首》
- 宮調:雙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沉醉東風·維揚懷古1
錦帆落天涯那答2,玉簫屬江上誰家?空樓月慘淒3,古殿風蕭颯,夢兒中一度繁華4。滿耳濤聲起暮笳5,再不見看花駐馬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那答:哪邊,何處。那,同“哪”。
- “空樓”句:指隋煬帝當年在揚州建的迷樓行宮,如今人去樓空。
- 暮笳:傍晚時的笳聲。笳,西域少數民族的一種管樂器,初卷蘆葉吹之,後以竹為之。 濤聲:一作“邊聲”。
- 看花:揚州后土祠有一株名貴的瓊花,據說隋煬帝三下揚州,也是為了觀賞瓊花。這裡泛指風流游賞。
白話譯文
那些精美的船帆飄落到哪裡去了呢,玉簫聲泛著寒氣,是從江上哪只船里傳出來的呢?人去樓空月兒悽慘,古老的宮殿風聲蕭颯,夢中回憶,一度是繁華之地。黃昏時傳來一片悲涼的濤聲,再也不見來下馬看花的人了。
創作背景
湯式生活在元末明初社會大動亂時期,頻繁的戰禍使昔日的錦繡河山備遭摧殘。政治失意、落魄江湖的作者漫遊各地,親歷名城,撫今追昔,寫下了許多懷古傷今的作品。作者遊歷揚州時,回憶起當年隋煬帝為觀瓊花而“看花駐馬”,游幸此地,觸景傷情,創作了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錦帆落天涯那答,玉簫寒江上誰家”,寫淪落天涯之人,為虛寫,是作者想像之景。“錦帆”華美,卻是漂泊流亡之帆。“玉簫”精緻,卻充滿清寒悲愴之氣。“那答”與“誰家”則飄渺不定,蹤跡難覓。字句於精緻之間更顯迷茫悵惘之情。“空樓月慘淒,古殿風蕭颯”,寫作者眼前所見之景,是為實寫。即使“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但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樓空。“空樓”、“月”、“古殿”、“風”本都是清冷淒涼之景,作者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月照空樓更顯淒清,風穿古殿倍加蕭瑟。“夢兒中一度繁華”和下句“滿耳濤聲起暮笳”,虛實相生,將夢境與現實及想像交織。在作者的夢中,揚州依然是歷史上夜夜笙歌、紙醉金迷豪華之都,而此時作者獨立淮水江邊,只有濤聲灌耳。盛與衰,過去與現在,夢中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增強了悲劇效果。“夢中一度繁華”亦有可能是作者曾居揚州或親臨過揚州,親眼目睹過揚州的繁華,可惜後來因戰爭影響而衰落,而今只能在夢中回味當時盛況。“再不見看花駐馬”,寫昔日之人,與首句呼應,亦是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看花駐馬”,可以想像昔日俊賞才士打馬走過美麗的揚州,因花駐馬,細心觀賞,何等風雅。詩情畫意之下,亦顯時局安定人心靜好。而今這一景象再也不可能重現了,這一句集中表達了作者對昔日繁華的眷戀。
此曲由古及今,由人及景再及人,從多角度渲染了當下揚州的荒涼衰敗。意象朦朧清幽,虛景與現實交錯,情感與事物交融,往復低回,使得意境撲朔迷離,曲盡作者內心變化,飽含慨嘆惋惜之情。
名家點評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星琦:揚州曾是歌舞繁華之地,后土祠中一樹瓊花,惹來多少龍騎風輦、文人騷客。揚子江上吹簫玉人,更兼濤聲暮笳,映現在作者眼底的卻是一片淒涼。於是繁華舊夢與眼前慘淒蕭颯形成強烈對比。短短數句,蒼涼悲慨,足見作者之身手不凡。尾句尤見精警,誦之但覺悽愴。(《元曲三百首注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