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誤區

沉沒成本誤區

沉沒成本誤區,指決策制定者忽略了現在的選擇並不能糾正過去。

在評價決策時,他們過於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消耗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上,而不關心未來的結果。他們不但沒有忽略沉沒成本,甚至無法將它們遺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沒成本誤區
  • 外文名:Sunk Cost Fallacy
  • 定義:指決策制定者忽略了現在的選擇並不能糾正過去
  • 所屬學科:經濟學
詳細介紹,

詳細介紹

為了獎勵員工一年的努力,臨近年末的時候,單位發給員工每人一張音樂會門票,位置在前排中間,價值800元。你本身對聽音樂會頗為喜愛,拿到票子十分高興。可是天公不作美,在開音樂會的那天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雪。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雪導致路面積雪情況嚴重,所有公共運輸工具都暫停使用,但是音樂會照常進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著寒風徒步行走半個小時去音樂廳。請問你會不會去聽這場音樂會?。
同樣是一場你很感興趣的音樂會,同樣碰上了難得一遇的暴風雪導致交通癱瘓。如果這張票不是單位發的,而是你自己排隊花800元錢去買的,你又會不會冒著風雪步行半小時去聽音樂會呢?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很多人在第一種情況下都不願出門,音樂會門票就浪費算了,想想自己的損失也“不大”;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下,人們就感覺非常捨不得,寧願冒著寒風和交通不便,也要堅持去聽音樂會,因為那票子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隊又花錢買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你馬上可以發現這裡面是心理賬戶在作怪。單位發下來的票是“意外的收穫”,不需要自己掏腰包,這樣浪費了也不會太心疼,沒有必要冒著風雪和生病的風險去聽音樂會了。可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隊花錢去買的票,是付出了一筆不小的“成本”,所以大多數人不願意放棄,覺得放棄就是浪費了。
心理賬戶已經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自己買票和單位發票兩種情況下會做出不同的決策。為什麼大家花了錢買票以後,就有更大的動力去聽音樂會?
這種現象在行為決策理論中被稱為沉沒成本誤區: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理性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是不應該影響我們決策的。當我們決定是否去聽音樂會時,應該站在現在的角度,判斷去聽音樂會給自己帶來的效用是否足以彌補從現在開始去聽音樂會所需付出的成本,比方說忍受的狂風暴雨還可能著涼感冒等等。
如果你覺得聽音樂會給你帶來的精神享受要超過忍受暴風雪的痛苦和可能生病的危險,那么不管音樂會的票子從何而來,你都應該冒著風雪去聽音樂會;反之,如果你覺得去聽音樂會是得不償失,那么你就應該決定不去,這也和音樂會票子的來源沒有關係。
一個完全理性的決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時候是不應該把沉沒成本算在內的,因為過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對現在產生影響,就應該讓它過去,在決策時應將其忽略。
就音樂會這個例子而言,不管是去還是不去,錢都已經花了,800元它是個確定的常數,不應該影響我們其後的決策。我們僅僅需要考慮聽音樂會這件事情本身所帶來的收益和從現在起去聽音樂會所要花費的成本,如時間,精力等哪個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