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維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貴池
- 出生日期:1975年5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個人經歷,研究方向,教學概況,科研成就,獲得榮譽,評價,語錄,
個人經歷
沈維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教授。
1975年5月出生於安徽省貴池市晏塘鄉。
1988年6月畢業於貴池市晏塘中學。
1991年6月畢業於池州地區貴池中學。
199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
1996.4-2001.3留學於日本東京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在國際動力系統中心之一的英國Warwick大學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一維實和復動力系統理論。他和國內外合作者們一起在公理A系統的稠密性、吸引子、絕對連續不變測度存在等重要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有7篇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nn.Math.與Invent. Math.上。特別是他同合作者證明了一維實動力系統中的實Fatou猜想,這曾是一個長期未解決的公開問題,著名數學家Fields獎獲得者Smale將其列為21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問題之一。
教學概況
2004-2005春 一維動力系統
2005-2006秋 複變函數、流形與微分幾何(與左達峰)
2005-2006春 復動力系統
2006-2007秋 複變函數
2006-2007春 實變函式
科研成就
世界上最權威、最頂尖的4大綜合性數學期刊分別為:
1.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2.Annals of Mathematics
3.Acta Mathematica
4.Jounal of AMS
2004年以後中國大陸科學家在這四本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統計為:
1.ANNALSOFMATHEMATICS
中國科大獨立完成163(2):383-404MAR2006(沈維孝)
中國科大與國外合作165(3):749-841MAY2007(沈維孝)
中國科大與國外合作166,145–182JULY2007(沈維孝)
2.INVENTIONESMATHEMATICAE
中國科大獨立完成171(2):345-387FEB2008(沈維孝、李思敏)
中國科大 與國外合作172(3):509-533June2008(沈維孝)
河北師大 與國外合作168(2):249-320MAY2007(龔貴華,現加拿大Fields研究所教授)
北大\中科院與國外合作165(2):225-242AUG2006(丁偉岳,中科院院士)
3.JOURNALOFTHE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
北京大學 與國外合作20(3):(朱小華,ICTP義大利青年科學獎得主)
中山大學 與國外合作18(4(顏立新)
獲得榮譽
沈維孝教授(右二)榮獲“陳省身數學獎”
在廈門召開的中國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年僅34歲的教授沈維孝由於在一維實動力系統領域的傑出貢獻,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這是該獎歷屆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與合作者證明了一維實動力系統中的實Fatou猜想,這曾是一個長期未解決的公開問題,菲爾茨獎獲得者斯梅爾將其列為21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問題之一據了解,“陳省身數學獎”由中國數學會於1986年設立,專門獎勵對數學的基礎理論或套用研究作出重要的、創造性貢獻的中青年數學工作。
評價
與人們印象中自負孤傲的數學家形象截然不同,沈維孝教授是一個十分謙虛的人,一個謙虛得有點過分的人。謙虛就是沈維孝教授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從他的言語中,很難相信他是一位很有成績的青年數學家。 一談到自己的專業,沈維孝教授好象突然換了一個人似的,表情動作都興奮起來了。
10年的海外求學工作的經歷,沈維孝走進了不同的坐標系中。他說,與中國以發表論文的數量為標準來評定一個人的學術水平,日本大不相同,他們似乎並不在乎論文的數量,而英國在論文方面則比中國更甚,對論文數量的要求占了學術評價相當一部分比重。這可能就是三個國家不同文化思想的表現了。
他以自己的科研做類比,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說,在數學研究中,前面遇到溝坎時人們總要想辦法跳過去,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要放棄,就要堅持。因為即使放棄了,問題也會一直在你的腦子裡,是不會被輕易抹掉的。也許你最後沒有跳過那道溝坎,但解決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其他的發現,或許因此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這也是一種收穫。他認為,獨立想問題是比較好的,印象會更深刻,不一定越簡單的方法就越好,過於簡單的方法有時並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而複雜的解法會鍛鍊解題能力,還有可能解決其他問題。
據介紹,「陳省身數學獎」是由香港億利達(ELITE)工業發展集團在1986年捐資設立的,獎勵範圍均是50歲以下、在數學領域具有突出成果的中國中青年數學家,截止目前共有22人獲獎。
語錄
請看“沈老師語錄”: “我的社交能力不行,見到生人會緊張,只是和比較熟的人才能聊得開。
“我的套用方面的能力不行,即使做出成果也很少會有套用價值的,象我現在做的工作就一點套用價值都沒有。”“我對我的研究成果並不是很滿意,論證過程有些太冗長,太粗糙。”
“東京大學有些研究生課是沒有課名的,內容不定,有些就總稱為數理科學基礎講義,向同學們介紹最新的科研成果,這有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沈維孝頗有感觸地說,“這一點我們似乎應該學習。”
“我不這么看,我認為30歲應該是研究數學的時間,35歲至40歲才應該是數學研究的黃金時期,過於年輕則沒有經驗,而過於年老則精力不濟。當然這只是機率事件,就比如我,今後就不一定能出什麼成果。” 沈維孝教授仍然那么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