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垣(約1784—1855),原名潮,字魚門,號曉滄,浙江桐鄉爐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炳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
- 出生日期:1784
- 逝世日期:1855
人物生平,藏書之家,清朝官吏,
人物生平
幼喜讀張履祥書,品學兼優。17歲進縣學,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中舉人。道光六年(1826年),任婁縣(今上海松江)知縣。民有訴訟,不輕動刑,而約雙方調解,言如家人,以息事寧人。時興修蘇松各縣水利,縣西北蒲匯塘久淤,亟待疏浚,而七寶一帶地瘠民貧,炳垣乃捐俸僱工修築。民感恩德,離任時爭攜果酒送行。
道光十年(1830年)任上海知縣,泊西商通市任松江府海防同知。移駐上海。去任後,主講海門書院。後歷任南匯、元和(今江蘇吳縣)、崇明知縣和太倉直隸州知州。每至一處,皆以廉惠著稱。二十年秋八月抵崇明,適值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軍自粵閩海道襲擊崇明東南長安沙,炳垣即率部渡海襲擊,斬敵3人,敵知有備遁去。次年,以政績升為蘇州督糧同知,隨兩江總督牛鑒至上海,綜理防堵局事。二十二年,英軍連陷浙江沿海,又入侵長江口;五月,吳淞失陷,江南提督陳化成血戰犧牲,總督退師崑山,令隨軍撤退。行前,炳垣將防堵局所存洋銅40餘萬斤分置民家,以免擄掠。其後,英軍撤退,又奉命維護上海秩序。二十三年,改任松江府海防同知,仍駐上海。《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闢為通商口岸,炳垣受命管理船政和外交事務。
二十八年秋,聞母病危,告假歸里,遂不出仕。後曾授教上海敬業書院。鹹豐三年(1853年)八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上海縣城。清政府困於太平軍之西征北伐,無力顧及,且軍需匱乏,主事者倚重沈炳垣聲望,力請主持籌集沙船捐,以供軍用。小刀會失敗後,知府上報其功,炳垣固辭歸里,不久去世。政事之餘,篤學攻書法,尤擅長漢隸,朴茂似華岳廟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嘗撰並書豫園神尺堂楹聯。著有《斫硯山房詩草》、《祥止室詩鈔》。事跡收錄於《海上墨林》。
藏書之家
清藏書家。原名潮。字魚門,號曉滄。浙江海鹽人,祖籍桐鄉。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道光六年(1826)發江南任知縣,後又任上海、南匯、元和、崇明、太倉等知縣,擢松江府海防同知,管理中外船隻,與外國人談判交涉,俱不辱使命。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中允。鹹豐四年(1854,督廣西學政。鹹豐七年春,與太平軍激戰於南寧,卒於任上,贈內閣學士,諡文節。喜讀書,藏書室名“斫硯山房”、“三千藏印齋”、“祥止室”等。潛心經史,篤志藏書。曾聘請鄒鳴鶴代他管理藏書,編《斫硯山房藏書目》4卷,著錄圖書千餘種,著錄多普遍常見之本,但繕寫精審。藏書印有“織簾先生四十九世孫”、“曉滄涉覽”、“祥止室藏書印”等。著《斫硯山房草》、《祥止室詩抄》、《讀漁洋詩隨筆》等,未刊者有《毛氏要義校勘記》、《毛詩正字考》、《詩經音韻異同匯說》。
清朝官吏
七年春,按試南寧畢,警報日至,居民洶洶驚避。炳垣倡言城險可保,條列守御法,捐俸濟餉,守三晝夜。賊知有備,引去。潯州陷,江路梗塞,間道至梧州。艇匪陳開等眾數萬突來犯,炳垣率知府陳瑞枝等嬰城固守,凡三閱月,糧盡援絕。官吏以炳垣無守土責,遣兵衛之出,炳垣不可。八月,城陷,仰藥未死,賊擁去,厚遇之。炳垣罵賊,求死不得。久之,乘間為書致巡撫劉長佑,請出兵襲城,密約城內民夾擊。事泄,賊恨甚,磔而焚之。有老卒睹炳垣慘死狀,走省城首於官。贈內閣學士,諡文節,建專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