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

沈善登[清](一八三0至一九0二)浙江桐鄉人。字榖成(有《沈榖成易學》),室名豫善堂(刊上書見署)。專治易學,著有《需時眇言》、《論余適濟編》、《經正民興說》、《報恩論》,合刊為《沈榖成易學》。另有《沈氏改正揲蓍法》。

基本介紹

  • 本名:沈善登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浙江桐鄉
  • 主要作品:著有《需時眇言》、《論余適濟編》、《經正民興說》、《報恩論》
簡介,著作,

簡介

沈善登其祖父沈炳垣,清嘉慶舉人,歷任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上海、、南匯、元和(今江蘇吳縣)、崇明知縣和太倉直隸州知州,以廉惠著稱,鴉片戰爭時率部抗擊英軍,擔任過蘇州督糧同知、松江府海防同知,管理過防務、船政和外交事務,卓有聲望。
沈善登自幼好學,鹹豐庚子(1860年,太平天國內訌後重振實力大敗清軍,取得蘇、常和湖州等地)避到澉浦、餘姚梁通鎮讀書。同治甲子(1864年,清滅太平天國後)助其父江蘇知縣沈寶禾在蘇州做了兩年測繪地圖的輿圖工作。清同治六年(1867年),沈善登與弟弟善經同舉於鄉。同治七年(1868年)入京會試中式貢士殿試二甲,授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時年39歲。一日自己占卦,得“履之乾”,以為有踩虎尾之險,認為不吉,又憂於時局,便不圖從政而寓居蘇州讀書著述、拜佛、遊學訪友併兼顧輿圖及公益諸事。雖有同榜翰林如張之洞、許景澄等官至極品重臣的年兄年弟馳函相邀,也無意附驥。晚年應聘本邑桐溪書院山長及德清縣仙潭書院山長,從事教學約20年。光緒十年(1884年),自上海返里,見老屋破漏,鄰舍荒涼,不可復居,一度遷居海鹽。59歲時,避地滬上,住美國租界豫順里寓廬。是年大病後,至65歲時失明雙目。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73歲時去世。
沈善登早年受學於鐘文丞;中年涉獵西方學說,又兼通佛學,信奉淨土宗;晚年,專研《周易》。其學雜糅經學、佛學和西學。

著作

所著《需時眇言》(10卷,光緒二十八年刻本),在詮釋《周易》中提出光氣說,為近世學者所推重。沈善登以為:“乾陽而坤陰,光陽而氣陰,光本太易,氣成渾侖。而氣非光不靈,光亦非氣不顯。光氣交融,乃能變化而生天地萬物”(《原象》),光為世界最高本原,有光而後有氣。人的生死,由光決定。“人生以光盛生氣”,人死“是氣還為光”(《圖說下》)。提出“凡人之所以能見能聞能思慮者,正是太易本光所思所慮所見聞者,亦正是本光托物而顯”(《原象》),將人心、人的認識能力與光合而為一。批評程朱理先氣後說和言氣不言光,以為是“不知陽光陰氣之分”。另著有《經正民興說》、《論余適濟編》(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等,編有《沈谷成易學》。
沈善登篤信淨土宗佛教又擅書法。光緒四年(1878年),應眾佛徒之請,用24天在蘇州鄧尉山聖恩寺寫六寸大字的《彌陀經》一部,正文加附記共2194字,刻在杭州小霍山懸崖石壁上,成佛教界一時盛事。沈在聖恩寺道場53天內,與眾居士論道,寫出正文5篇、雜談28則共2萬餘言成書,題名為《報恩論》(4卷)。日本淨土宗佛徒蓮舶於明治22年(1891年)為書寫跋。
沈善登晚年大病失明後,仍關懷世道人心,乃支枕吟喔,屬其子嵩兒(即沈裕君)傳寫,作《秋雨詩並序》,談及對時局的看法和夢、鬼神等思想,“為有所諱避”,故詩意含蓄難懂。其後又作《古本大學順文》一書,亦為其床頭口述,由友人寫出。另由其後人集《先考庶常公遺墨家書》一函,其中有沈善登與張之洞、許景澄等人來往書信,內容涉及沈參與籌辦電報局、救災等公益事。沈善登有六子一女。前三子夭折。第五、六子承憲、承寀分別於1933年、1946年亡故。四子承寬,即沈裕君,知名書畫家,尤精篆書,建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83年100歲時病故。女鳳,嫁杭州鐘枚(建國後為杭州市政協委員,六十年代故)。
沈善登
自1987年至1995年,沈裕君之子、沈善登之孫沈愈(北京商務印書館離休幹部)陸續將沈善登及祖上的一些遺物捐贈給了桐鄉市。現藏於桐鄉市檔案館的有沈善登著作《需時眇言》、《報恩論》、《論余適濟編》、《秋雨詩並序》、《古本大學順文》,朝考卷刻本《欽命論疏詩題》,《先考庶常公遺墨家書》,《璅闈清興圖》長卷(系沈善登祖父沈炳垣遺物),《柞溪沈氏思源堂宗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