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壤

沈元壤

沈元壤,1935年3月出生於中國上海,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休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52年沈元壤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後前往台灣;1956年獲得台灣大學學士學位,此後赴美國留學;195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碩士學位;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70年起升任物理系教授。1972年沈元壤就作為美籍華人學者訪問團中的一員回國訪問;199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9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沈元壤的研究領域包括非線性光學、雷射光譜學、表面科學、凝聚態物理,是液晶非線性光學與表面非線性光學研究的開拓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元壤
  • 外文名:Yuen-Ron She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中國上海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主要成就:1990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0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9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2年,沈元壤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後前往台灣;1956年,獲得台灣大學學士學位。
1956年,赴美國留學;195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碩士學位。
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Bleombergen。
1964年起,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1970年起升任物理系教授。
1967年起,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1972年,37歲的沈元壤參加由物理學家任之恭任團長、林家翹任副團長的美籍華人教授訪問團,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並與訪問團成員一起受到周總理接見。
1978年9月,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作為期3個月的訪問。
1984年,在復旦大學系統講授非線性光學一個多月。
199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7年,在他的支持與幫助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功主辦了第十三屆國際雷射光譜會議。
199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8年,獲得固體光學效應領域FrankIsakson獎。
2002年6月,沈元壤與楊振寧沈志勛、沈平4位先生組成國際評審委員會,對清華大學物理系開展清華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院系的國際評估。
2007年4月,以沈元壤教授為首的國際評估專家組對上上海交通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國際評估;7月帶隊的國際評估組對復旦大學物理系教學、科研和服務體系進行了全面的評估。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元壤主要從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問題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發展現代雷射光學技術並將其套用到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之中。
  • 非線性光學(研究成果
1980年代初,沈元壤的研究小組首先發展出了非線性光學光譜的界面研究方法和理論,開創了界面科學研究的新領域,這些新領域的研究包括液體表面結構、異相界面性質、表面反應的原體探測、超快表面動力學、表面分子的取向和構象等。
他的研究組的研究題目有液晶非線型光學研究、表面非線性研究、光學光譜研究、液體表面和界面、液晶和固體的表面、界面的研究超快現象研究和原子力顯微術和近場光學技術研究等。
沈元壤教授在非線性光學方面,對電漿的光學非線性、感應散射理論、非線性光學的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開闢了液晶非線性光學研究領域。
發明了一種倍頻-和頻方法用於研究表面和界面,開闢了表面科學的諸多新領域。
  • 雷射光譜(研究成果
在雷射光譜和分子物理方面,與李遠哲合作,對多原子分子的紅外多光子解離得到透徹的了解;與H.Walther小組合作,觀察和分析了囚禁離子有序-無序躍遷,成為原子物理學近期的熱點。在固體物理方面,發展了調製光譜方法,使測定固體能帶更為精確。

人才培養

從1965年到2008年,沈元壤共培養博士50多人,其中學生莊小威是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姓名就讀時間學位
Luning Zhang
2002-2008
Weitao Liu
2001-2008
Ji, Na
(2000-2005)
博士
Truong, Thai Viet
(1998-2005)
博士
Mcguire, John A.
(2004)
博士
Belkin, Mikhail
(1998-2004)
博士
Hong, Seok-cheol
(1996-2002)
博士
Wei, Xing
(1995-2001)
博士
Miranda, Paulo B.
(1992-1999)
博士
Zhuang, Xiaowei
(1991-1997)
博士
Kim, Doseok
(1992-1997)
博士
Ko, Subo
Selfer, George
John O'Brien, J. P.
Wilk, Dieter
(1991-1996)
博士
Chin, Rodney Peter
(1990-1995)
博士
Du, Quan (Sean)
(1988-1994)
博士
Mullin, Chris
(1986-1993)
博士
Marla, Feller
(-)
博士
Xiao, Xu-Dong
(1986-1992)
博士
Moses, Tomas Richard
(1987-1992)
博士
Superfine, Richard
(1986-1991)
博士
Zhu, Xiangdong
(1985-1990)
博士
Page, Ralph Henry
(1984-1990)
博士
Chen, Wei
(1984-1990)
博士
Karn, Andrew John
(1983-1990)
博士
Hunt, Jeffrey H.
(1983-1988)
博士
Guyot-Sionnest, Philippe
(1984-1987)
博士
Cremer, Paul
(-) PhD-Somorjai's
Mathew, Mate C.
(-) PhD-Somorjai's
Hsiung, Hui
(1986)
博士
Boyd, Gary T.
(1986)
博士
Durbin, Stephen D.
(1986)
博士
Tom, Harry W. K.
(1982-1986)
博士
Hsu, Raymond H.
(1978-1982)
博士
Heinz, Tony F.
(1978-1982)
博士
Jacobson, Alexander G.
(1978-1982)
博士
Sheham, Yehiam
Abdullah, Kamal
Cheung Mi-Mei
Chen, Chenson K.
(-)
博士
Smith, Robert W.
(-)
博士
Sudbo, Aasmund S.
(1975-1979)
博士
Chiang, Tai-Chang
(1974-1978)
博士
Kohn, Stanely Erwin
(1973-1977)
博士
Morris, James Russell
(1973-1977)
博士
Hanson, Eric G.
(1973-1977)
博士
Bethune, Donald S.
(1973-1977)
博士
Wong, George Ke-Lun
(1969-1974)
博士
Stokes, Jeffrey A.
(1969-1973)
博士
Rosen, Hal J.
(1967-1971)
博士
Shelton, John W.
(1967-1971)
博士
Loy, Michael M. T.
(1967-1971)
博士
Zucca, Richardo
(1967-1971)
博士
Faries, Dillard W.
(1965-1969)
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榮譽
1990年
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0年
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5年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6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8年
固體光學效應領域FrankIsakson獎
2008年
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2009年
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社會任職

80年代被聘為中科院物理所的名譽研究員,90年代起被聘為中科院物理所雷射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1997年-2003年,沈元壤擔任伯克利校區設立的“伯克利學者計畫”學術委員會主席。
2006年,受聘擔任復旦大學申報的教育部“引智計畫”先進材料項目的學術大師。
2008年12月,擔任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海內外專家評審委員會主席。
2013年1月22日,沈元壤院士受聘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首席國際學術顧問。
2014年4月18日,受聘浙江大學名譽教授。2014年6月29日,被聘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別顧問和訪問講席教授。2014年6月30日,受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人物評價

沈元壤在非線性光學方面,他在電漿的光學非線性、感應散射理論、非線性光學的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作了開創性的工作,開闢了液晶非線性光學研究領域。他是一位嚴謹而又有實力的學者,在國際物理學界有著崇高的學術聲望,從1972年首次回國開始,就一直致力於中國科學的發展與走向世界,為促進和推動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和優秀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沈元壤是一個思維活躍、知識面很寬的科學家,很寬的知識面也使他能不僅在光物理方向上和物理所的科研人員交流,也能在物理所的整個研究方向上和我們進行交流,並且經常給我們以啟發。(楊國楨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