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辰州儺戲

沅陵辰州儺戲

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誌》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沅陵辰州儺戲
  • 起源:原始宗教
  • 別稱:土家儺、 儺願戲、 儺堂戲
  • 分類:儺堂正戲、小戲、大本戲
起源,歷史地位,分類,組成部分,現傳承人,

起源

辰州儺源於原始宗教 ,而後逐步形成宗教和藝術的結合物,經歷從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 ,從娛神到娛人的歷史過程。
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誌》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數日,荒誕不經,里中習以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誌》也記載有辰州儺戲的影響:“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歷史地位

儺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樂諸神。”五溪文化中的這種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別是七甲坪鄉猶存。
辰州儺戲又稱土家儺、 儺願戲、 儺堂戲。它流傳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一帶, 沅陵秦時稱辰州郡地今處懷化市的最北部。它生動記載了土家族人們的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價值取向。

分類

儺戲按其內容形式有儺堂正戲、小戲、大本戲之分,正戲是法師請神演變而成,表演劇情簡單,小戲已具小型戲曲特徵,大戲的戲曲化程度較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鮑三娘》等,儺技為絕技雜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過火槽、踩犁頭等。

組成部分

它大致分為儺祭、 儺戲、儺舞、儺技四個部分。
辰州儺不僅是戲劇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蓋了政治、歷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面,是這些方面學術研究難得的研究文本。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沅陵辰州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傳承人

現存於沅陵縣七甲坪鎮的辰州儺的主要傳人僅17人,辰州儺淵於荊楚,輻射於巴蜀吳越秦等地,曾一度影響中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