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頖

沃頖,明代成化進士,定海(今鎮海柴橋)人。以監察御史左遷內鄉知事。興利除弊,禁奸保良。公署學校都是他建的。積穀10萬石備賑。升荊州知府。

基本介紹

  • 本名:沃頖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定海
  • 主要成就:進士、荊州知府
而立中進士,為官清廉,隱居蘆江,詩文,

而立中進士

沃頖字文淵,生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且善著文立說,在學府享受“食廩”待遇。沃頖雖然寒窗苦讀成績優良,但科場應試總不甚得意。“屢困場屋”。
在鎮海《蛟川詩話》四卷中記述“公兒時博覽強記、善屬文、游癢二十餘年入太學領“,直到而立之年即32歲才得中舉人,33歲(1466年)中進士。

為官清廉

沃頖得中進士,先受命在福建清理整頓駐軍事務,後榮升江西監察御史。沃頖為官清廉,“降奸去暴、雷勵風飛,豪民貪吏驚悸膽落”,“察荷政之害,吾民者盡解而去,豪強屏跡,貪墨逃遁”。因而得罪了吉州知府反遭陷害,被貶至河南內鄉縣任知縣。官銜雖跌至七品,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旨意未變。他銜任不久,即在縣衙大堂前請民間工匠建造一座高大的“戒石坊”。正南面上書“公生明”橫匾,背面陰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示清廉、勤政、惠民,“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為官之道。
沃頖在內鄉縣執政期間社會安定,百廢俱興,且積穀十萬餘石,政績卓著深受朝廷讚譽,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擢升荊州知府。沃頖57歲那年,由於父沃浩病逝及不滿宦官弄權等原因,“告老還鄉”歸隱故里不再復出。

隱居蘆江

沃頖隱居蘆江後,既未淌漾山水,飲酒吟詩;也無混跡林泉,賦閒交友,而是帶領里人興修水利,建橋築路,造福於民。由他親自在蘆江河上督造的驄馬橋(五馬橋),就是其中一例。在建築橋樑過程中,他慷慨解囊出資,眾鄉親鼎力相助出工出力,精心施工,在三個月內便告竣工。一次他信步來到橋面,見橋墩兩側均用青白相間的塊石堆砌,在晨曦下蘆江河煙波浩瀚,石橋猶如剽悍的驄馬橫貫兩岸,於是就命名“驄馬橋”。繼而又想到自己仕途坎坷多次遭人誣陷,難抒抱負,再加這次從湖北荊州辭官還鄉千里跋涉,一時思緒萬千,便信手潑墨書就兩副楹聯鐫刻在橋墩兩側。橋西面“曾經水陸幾千里,特建東南第一橋”;橋東首為:“筆山遙映虹千尺,蘆江長流月半規”。第二聯的“筆山”即柴橋街道正筆山,又稱萬景山,飯甄山,在五馬橋西北向,距離約500米。“月半規”象徵“頖”字。

詩文

有詩讚阿育王寺旁的玉幾山。在《游玉幾山》中描繪:
春日煦祗園,松杉夾道妍。
絳宮青嶂里,清梵白雲邊。
遠望莊嚴門闕,掩隱在青山、白雲、叢林間,真是幽美無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