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徐氏

沂水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地處沂蒙山區腹地,北依“東鎮”沂山,因沂河過境而得名。它歷史悠久,西漢時稱東莞,隋開皇十六年改名沂水縣沿用至今。沂水徐氏重視修譜,宗譜始修於東晉時期,族譜始修於明朝初期。根據族譜記載,沂水徐氏自明朝至今共四次大修族譜,分別是:明萬曆戊午重修族譜(一六一八年);雍正三年乙巳重修族譜(一七二五年);道光五年重修族譜(一八二五年);民國元年重修族譜(一九一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水徐氏
  • 位於:山東省中南部
  • 首次修族譜:明代萬曆戊午
  • 第二次修正:清代雍正三年乙巳
  • 主要分布:沂水,沂南,莒縣,莒南,沂源
沂水徐氏概述,道光五年重修(沂水)徐氏族譜序,民國元年重修(沂水)徐氏族譜序,二零零八年修《沂水徐氏族譜》上篇目錄,沂水徐氏人丁分布,沂水徐氏名人,

沂水徐氏概述

沂水徐氏為當地十大姓氏之一,堪稱大族。沂水徐氏的遠祖自漢代起居住東莞(今沂水縣),傳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史稱“東莞徐氏”。根據道光版沂水徐氏宗譜記載,沂水徐氏為東莞徐氏後裔。沂水徐氏宗族唐時衰落,家居於沂水城南關。宋金時期,兵禍不斷,居無定所。元代復興,復居沂水城。明朝時家族人丁興旺,散居沂水、沂源、沂南、莒縣各地,還有一支徙住今新泰,更有遠播外地者。

道光五年重修(沂水)徐氏族譜序

今夫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固理之所必然者也。然不培其根,恐深者失其為深,不溯其源,將遠者忘其為遠矣。粵我徐氏於漢靈帝間(168-190年),始祖自海州沙河奉命膺(音瑩)東莞(姑幕縣)文教後,終於斯、葬於斯,入鄉賢亦於斯,因入籍焉。考之族譜,入鄉賢者三人,累代業儒歷歷可證。葉雲茂矣,歷漢晉唐宋,越元明以及於今,問世也五十有七,計年也千有餘歲,源亦遠矣。所可惜者,遭元年(1351年-1355年)紅巾之亂,吾族人自沂城南關四散奔逃者不知凡幾,而能志先人之墓,所識宗族之故里者,果何人也?故雖有嘉靖癸丑(1553年)進士耀宗,萬曆庚子(1600年)解元光前,隴西主薄洪啚之重修,不過續我逵祖之支譜而已。間有幾處詳載某人遷入某府,某人徙居某縣者,當時不及考察,後人亦無如何爾至。國朝雍正三年(1725年),松林大成、榮仁莊璋、徐家窪庠生珽、又接續重修,鐫諸棗梨板,藏沂城南頭祠堂之內。庶幾根源有證,而支派分明矣。孰意祠堂遭回祿之災,吾族之貧窶日甚,於是不才族人,將塋中地、祠堂基典賣無存。地遠人遙,孰知過而聞之?更可憐者,榮仁所存之譜,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之水溺,松林所存之譜,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火焚,是時也,寒族之根源幾泯矣!方誌總角時,我祖言念及此,每至泣下沾襟沖人,未解而竊自笑焉。祖因提耳命曰:徐氏家譜,元末失迷已多,賴吾父與族人共續,始知莒沂兩郡之同姓,大抵皆逵祖之後裔。今之譜有失,而一脈之人覿(音迪)面不知誰何者有之,孫弟其祖叔兄侄者亦有之,不親不睦則錯亂顛倒至於此極。吾族之有心者,或存抄謄、實錄亦未可知。汝用心讀書,功名不必優也,若能訪的真譜,令吾族之根源、支派井井有條,即吾門之孝子。當時不知此言之悲與用意之深且遠也。延至嘉慶辛酉歲(1801年),臘祭之夕,父老相聚,談及於斯,猛想先祖遺言,不禁面熱內慚,汗出而食不下食也。遂邀堂兄光熙,於正月初旬,登山涉水,細訪同族,竟自婦女篋中得之。觀原本上下似有脫落,因易其規模,抄錄成冊,珍而藏之。從此素相識者。儼如骨肉之親,居之遠者亦有相關之誼。非無各處細讀,逐地皆到之。念弟家貧親老,願不能隨。又遷延二十餘年,至道光癸未(1823年)九月間,與松林隆庵相遇,同族之家,言及塋地某人典某人轉典,祠堂基誰家賣誰家未賣,神主幾位僅存其一,意欲續家譜,重整數事,苦無其侶。翁雖有志,恐年高力憊,不堪跋涉,予直應之。曰:固無妨也。所可喜者,君年尚幼,何以歷歷知之?若此始,謂松林老譜雖被火焚,未焚之前吾祖恐有失迷抄謄一冊,載之甚悉,以故知之。事時得聞此言,不啻重見天日,無刻不神馳左右。至十月上浣,遂負譜到松林,兩兩相質,殘缺者補之,舛(音傳)錯者更之,裏居世系瞭若指掌。何異乎枯木重榮,凅流之復達也哉!臨行相期逐處續譜,整理神主,修始祖塋,贖回塋地,稽考祠堂,立族譜碑,定於某日同行。所可笑者,初到一處,平素相識之人視為無關緊要,稍不嫻習之輩多疑,因故就食,甚有以僧道乞丐目我者也。隆庵之志即此已灰,而吾亦悵悵然在騎牆間矣。幸至浦陽遷牛嶺埠莊有五十三世人諱遠字道明者,見吾兩人厭厭不振,遂正襟而言曰:從來創大業者,不懷小怨,乾公事者,不藏私忿,今君所為,豈一家一人之細事,何竟欲投鼠而不忌器乎?且明知同譜,而不願續者,是即先人之不才子也,斥之何憾!於是更邀數人,候期前行,時則有若光熙也,惠遠也,隆庵不暇則有替行者之茂仁,隆基、光熙有故也有代勞之思清、存恕,予則獨伴數人,兩歷寒暑,無少休息。續譜上錢事將有成。不料有布散流言者,謂我等假公濟私,因是所上錢文已附者瞿然若失,未收者堅含不吐。是時也,皆面面相窺,莫可如何。遠兄稔知其故,因慰我數人曰:我已近者親告,遠者寄語,熟處道以書信,生鄉期必親往,功成在望,君何慮焉。果於大節臨邇之時,邀我與隆庵,不辭風霜,逕往遠鄉一走。而族人忘冬盡春初之艱辛莫不奮然而樂輸,轉瞬之間,地已贖矣。其餘數條,雖所需尚多涼亦無難成也。噫,倘族中不有如是高人顛危之木,根將何以培植,濫觴之水源將何以流通哉!不知始末者,往往歸功於予,予必敬白之曰:堂堂數大事,隆庵興起於前,遠兄成全於後,使我無愧於先人。可貽於後昆者,皆若人之力也。籍非然者,予將受逃之罪矣,功何有焉?今也不辭固陋,細序顛末,使後人繼此而興者,務以承先啟後為念,莫以無隙避嫌居心,縱有無故之狺狺,亦須聽之若藐藐。若更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或疏,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兩言為培根溯源之道,微特一家之慶,即吾闔族之慶也。

大清道光五年歲次乙酉(1825年)四月初八日
榮仁莊五十三世人 光燦 書於松林書室 (榮仁在沂水縣高橋鎮)

民國元年重修(沂水)徐氏族譜序

凡事莫創於前不能清其源,莫繼於後不能通其流,然源已清矣,流已通矣,苟不隨時浚修,將於塞泛溢之是患,欲其支派分明,條分縷析,不奡奡(ao音傲)乎難哉。
吾族古稱東海徐氏,族譜之修也始自明萬曆戊午(1618年),重修於清雍正乙巳(1725年),再修於道光乙酉(1825年)。始則總序至四十四世分為二十七派,分序可謂窮源竟流、條分縷析矣,然準以人群生存進化之例,三十年將加一倍,溯自道光迄今九十年間,吾族之繁衍當加七八倍,而戶口愈繁,貧窶愈甚,遷徙離居者不知凡幾,失續絕嗣者不知凡幾,子失父名,孫忘祖諱者不知凡幾,流離失所餬口他方,鴻跡萍蹤居無定所者更不知凡幾,一脈之人覿(di音迪)面不識,世次錯亂,稱謂顛倒至於此極,苟不及時重修是先人已創於前者,吾人不能繼於後,先人已清其源者,吾人不能通其流,不但不能聯族誼,豈不負先人跋山涉水櫛(zhi音治)風沐雨,歷次修譜之苦心哉。歷年來龍家圈莊台、沭水莊鼎銘等屢次提倡此事,但以事體重大,肩任匪易,且各有本務不得抽身,任事故每次提議輒作罷論。宣統年清明節族眾於祖塋墓祭時,目擊祠堂穎廢之慘狀怒焉心傷,於是龍家圈維周、司馬莊曰義、留田莊清章、山子莊禎祥、徐家窪鴻逵等決議,先修祠堂後修族譜,推舉廣明擔任聯錢事,而牛旺莊硯銘且以墊款,自任議既定命愚作文布告闔族醵(ju音句)資開工,行有日矣,適有他故未果。旋因國體改革,地方雖未擾亂,人心殊多恐惶,事又擱起。然修祠堂續族譜兩事深印於族人腦海中者久矣。民國二年始議定先續族譜,後修祠堂。然道光間之修譜也,光燦等僕僕不遑,三四年始克竣事,今生齒日繁,各村之遷徙者又數十百處,欲以三二人任之,加以鋁板印刷,恐非十年不為功,於是議定各村序各村,序成送局校正印刷,廣明子慶堂刻作木質字模成活字版,各村序成陸續印刷,事半功倍。預計民國四年可以蕆(chan音禪)事,族人促愚作序文,以志顛末,愚曰今之修譜也,先修支譜,後印總譜,而總譜中有一大問題焉,按總譜,上自漢魏下及明代,不但書香累世、科甲連綿,而名儒碩輔代不乏人,豈不譜牒生色,為吾族之光榮乎。惟世遠年湮,文獻無證,考之史乘容有未符,以今證古實有未敢憑信者。萬曆間所修之譜,分前後兩編,而後編即以逵族為第一世,誠又見於此也,查吾族自勝祖以下始分支派,今擬略為變通,以勝祖為始,何如眾韙其言,遂以勝祖為始而世次仍襲其舊者,以相沿既久末易卒改故也。
嗚呼,前之修譜也,三四年始克成功,今之修譜也,提倡數十年,經營五六載,編序、印刷、又經二年始克就緒,非有堅忍成性、勞怨兩忘者力肩其任,何以至此。今幸告成,有日先人開其源者庶幾,有以清其流尚望後之起者隨時續修,上以繼述於先人,下以垂示於後昆,使本支百世有條不紊是又愚之所後望也夫。
(沂水縣)徐家窪 五十六世 廩生自忠序
註:六十世以眾評論
華夏大地百家姓氏歷朝歷代修譜人中多有好大喜功者,造成了譜牒文化出現攀龍附鳳、名人掛靠、弄假成真的醜惡現象,此舉造成的嚴重後果令君子痛心小人竊喜。民國年間我沂水徐氏修譜者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做法已為後人傳頌。

二零零八年修《沂水徐氏族譜》上篇目錄

二○○八年續修族譜序………………………………… 1
鄉誼頌詩………………………………………………… 6
道光乙酉重修族譜序…………………………………… 9
自沂水城南關分二十七處長幼目次…………………… 12
凡例……………………………………………………… 13
徐氏宗族行輩對照表…………………………………… 16
族訓……………………………………………………… 17
歷次修譜人員名單……………………………………… 21
知名族人簡介…………………………………………… 24
徐氏狀元錄……………………………………………… 27
功德榜…………………………………………………… 31
各村(分支)修譜負責人名單………………………… 35
徐氏溯源………………………………………………… 41
遠祖世系………………………………………………… 51
家傳與碑文……………………………………………… 57
祖塋……………………………………………………… 63
幾點說明………………………………………………… 65
現今專業技術職稱等級,學歷、學位層次…………… 75
古代學校及科舉制度…………………………………… 75
九族五服………………………………………………… 80
堂號摭拾………………………………………………… 85

沂水徐氏人丁分布

明朝中期沂水徐氏自沂城南關分二十七處長幼目次
1、溝上莊 在界湖集東南 (沂南縣)
2、巨石崖 在滑莊山後 遷龍山店一支 北桃花坪一支(沂源縣)
3、崖子 在雙堠鎮(沂南縣)
4、酸莊 在龍山東南 遷匡莊一支在黃山鋪東北 (沂水縣)
5、松林莊 在崔家峪東 遷司馬一支 (沂水縣)
6、南莊 遷城東關南頭(沂水縣)
7、田莊 在城西北五里 遷沭水集一支、馬隍一支(沂水縣)
8、樂安縣野鵲窩莊 遷回沂水三支,俱往獨樹莊, 在蘇村集西南 (沂南縣)
9、徐家店子 在沭水集河北(沂水縣)
10、上里莊 在下衛集山南(沂水縣)
11、河西 在諸葛集南(沂水縣)
12、留田 在界湖集西南 三支在此 三支遷到林西 (沂南縣)
13、沂水城東嶺 遷仁村集西南西南莊一支 田莊一支(沂水縣)
14、曹家崖 在城西沂河西涯 今頹廢無存(沂水縣)
15、北營莊 在斜午集河西(沂水縣)
16、徐家窪 在城北 遷西圈一支在巨石崖西 遷梨杭一支在城北(沂水縣)
17、龍家圈 在城西 遷晏家鋪一支在城東(沂水縣)
18、洪溝莊 在招賢集東南 遷朱翰一支 (莒縣)
19、官莊 在馬站集南 遷徐家窪一支(沂水縣)
20、盤車溝 在龍山東南 (沂水縣)
21、林西 今俱遷張耿集 (沂水縣)
22、朱翰莊 在謝家莊集東 (莒縣)
23、芳河莊 遷沂水小院一支在楊莊集西南 (莒縣)
24、榮仁莊 在高橋集東 遷穩字官莊一支 西汪溝一支 後又遷朱陳溝一支在龍山南(沂水縣)
25、浦陽莊 在葛莊集西南 遷里萬一支 牛嶺埠一支 坡莊一支 常莊坪一支(沂水縣)
26、沂洪莊 在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蘭山區)
27、葛莊 在東里店西北(沂源縣)
遷大虎峪一支,後又遷柴家莊;遷馬莊一支,先遷踅莊後又遷趙莊一支,遷踅莊一支

沂水徐氏名人

一 徐費,西漢大司農,金威將軍。
二 徐奕,三國魏國諫議大夫。
三 徐澄之,晉州治中。
四 徐廣,字野民。
五 徐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