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府四才子

沂州府四才子

沂州府四才子指的是王思衍、王天乙、宋仲熙、齊雲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州府四才子 
  • 代表作品:《燕南路》等 
  • 人物:王思衍、王天乙、宋仲熙、齊雲鵬 
  • 所處時代:清代 
人物
王思衍
王思衍(1866—1938)字仲蕃,號源亭、亦囂子,蘭陵鎮插柳口村人。青少年時期,以詩名領沂州府四才子之首,書法精湛。1895年參加會試,中甲午科舉人。1898年春,中進士,殿試及第,慈禧看他的字認為“此人筆力過於剛勁,必定抗上”,授刑部主事(職員),在刑部尚書趙舒翹(1847~1901)門下任職。
王思衍目睹守舊派勢力的宮廷政變,對那拉氏棄國都逃亡深為不滿,未隨“駕”西逃,並提出“亦知歷代多邊釁,幾見興戎首帝京”的質問。踏上還鄉之路,途中寫《燕南路》:“到處憑陵盡鬼狐,田家耒耜化蟄弧,餱糧自裹仍北向,國恥同仇振一呼。”來描寫農民紛紛準備抗敵的盛況,但他同時看到有人“野寺冬烘來牧豎,古槐神賽走村巫”的情景,對這種國難當頭麻木不仁的現象,發出“可憐僅是昇平象,回首今朝事事無”之感嘆。
《辛丑條約》簽訂,1901年冬,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見八國聯軍毀壞宮中不少匾額,即命朝中文武補寫修復,不過多人試寫後,大都與原字配不好。慈禧想起戊戌進士王思衍,侍者告知王思衍已回鄉,清廷傳旨召王思衍進京,補寫匾額缺字。王思衍入京官復舊職,精心修補匾額,補寫的缺字都能惟肖原作,恰到好處,因此深受朝中文武嘉許。直到1910年辛亥革命前一年才告病會鄉。
王天乙
1936年前後,籌資建泇河橋,王天乙曾與王思衍、宋仲熙一起到臨沂賣字,至“七七事變”止。
因迭經變亂,其它事跡暫難得知,著述惜未問世。
宋仲熙
1936年前後,籌資建泇河橋,宋仲熙曾與王思衍、王天乙一起到臨沂賣字,至“七七事變”止。
因迭經變亂,其它事跡暫難得知,著述惜未問世。
齊雲鵬
齊雲鵬(1859-1932),字文韶,羅莊區齊家莊村(臨沂市高新開發區雙月湖街道辦事處齊家莊村)人,出身農民家庭。自幼好學,讀書習字,作詩課對,恆夜分不息。
因而年輕時即才華出眾,文名籍甚,得中秀才。但生在農村,種地為生,家不中資,無力參加鄉試,只好賦閒在家。在本村、中石埠村、傅家莊等地設館授徒。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先生參加特別考試,成績優異,成為廩生,後賜官“良巡檢”,委任安徽某縣“巡檢”之職,恰丁母憂,未能及時赴任,俟母喪事畢,該職已被他人捐任。氣憤之餘賣地措款,親至安徽某縣,痛陳時弊,怒斥捐任者,一泄積憤,然後掉頭返鄉。從此,絕意仕進,到今臨沂市蘭山區大嶺鎮古城村設館授徒,二年後,被臨沂城東門裡蔣仁泰慕名聘為家塾教師,主要教授蔣氏子弟,兼及自家子孫。先生在蔣家坐館近二十年,學生百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