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堂鎮

沂堂鎮

沂堂鎮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西部,鎮政府駐南沂堂村。現有32個行政村,4.5萬人,6.3萬畝耕地,總面積75平方公里。古蹟有東大埠的爵王墓群。2009年,全年完成GDP14.6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 6400元,同比增長7.6%。近年來,先後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個好先進基層黨組織”、“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招商引資先進鄉鎮”、“平安臨沂建設先進鄉鎮”、“信訪工作三無鄉鎮”和“計畫生育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沂堂鎮
  • 所屬地區:臨沂市羅莊區
  • 下轄地區:3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沂堂村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0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西部
  • 面積:75平方公里
  • 人口:4.5萬
  • 著名景點:爵王墓群
  • 機場:臨沂機場
  • 鎮政府駐地:南沂堂村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社會,文物古蹟,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前屬郯城縣,1940年屬臨沂抗日民主政府,1947年屬蒼山縣,1958年屬神山公社,1975年從神山公社析出稱迷龍公社,1984年改沂堂鄉。1996年,面積75.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南沂堂、賢孝莊、寨子、泉里堡東、泉里堡西、後台井、前台井、沂西嶺、北沂堂、後峰山、前峰山、柳莊前、柳莊後、西杏山、東杏山湖、迷龍汪前、迷龍汪後、迷龍汪東、迷龍汪西、龍泉官莊、龍王堂、興路口、冷水溝、北大埠前、北大埠後、麒麟山、荊山、東為兒橋、西為兒橋、大興屯、大槐樹、東大埠32個行政村。1999年12月22日,撤銷沂堂鄉,設立沂堂鎮(魯政函民字[1999]40號)。位於蒼山東北部,距縣城15千米。
2010年,將蒼山縣沂堂鎮劃歸羅莊區管轄。轄南沂堂、北沂堂、寨子、沂西嶺、前台井、後台井、前峰山、後峰山、東泉里堡、西泉里堡、賢孝莊、東迷龍、西迷龍、前迷龍、後迷龍、東杏山湖、西杏山湖、冷水溝、北大埠、荊山、麒麟山、後大埠、前大埠、大興屯、東為兒橋、西為兒橋、大槐樹、前柳莊、後柳莊、龍泉官莊、興路口、龍王堂32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71311100:~201 121南沂堂村 ~202 122北沂堂村 ~203 122寨子村 ~204 122沂西嶺村 ~205 220前台井村 ~206 122後台井村 ~207 122東泉里堡村 ~208 122西泉里堡村 ~209 122賢孝莊村 ~210 220後峰山村 ~211 220前峰山村 ~212 220後迷龍村 ~213 220東迷龍村 ~214 220前迷龍村 ~215 220西迷龍村 ~216 220東杏山湖村 ~217 220西杏山湖村 ~218 220冷水溝村 ~219 220北大埠村 ~220 220前大埠村 ~221 220後大埠村 ~222 220麒麟山村 ~223 220荊山村 ~224 220西為兒橋村 ~225 220東為兒橋村 ~226 220大興屯村 ~227 220大槐樹村 ~228 220龍泉官莊村 ~229 220興路口村 ~230 220龍王堂村 ~231 220前柳莊村 ~232 220後柳莊村
沂堂鎮各行政村名
南沂堂村、北沂堂村、寨子村、沂西嶺村、前台井村、後台井村、前峰山村、後峰山村、東泉里堡村、西泉里堡村、賢孝莊村、東迷龍村、西迷龍村、前迷龍村、後迷龍村、東杏山湖村、西杏山湖村、冷水溝村、北大埠村、荊山村、麒麟山村、後大埠村、前大埠村、大興屯村、東為兒橋村、西為兒橋村、大槐樹村、前柳莊村、後柳莊村、龍泉官莊村、興路口村、龍王堂村

經濟社會

資源豐富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鋁礬土、石英砂、頁岩、瓷石等;水資源充沛,屬燕子河源頭,境內現有小型水庫1座,塘壩4座,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地下水位在4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丘嶺,東部為平原,屬半山半平原鄉鎮,境內現有大小山頭30座,有省級公益林4300畝,荒山3100畝;土地資源充足,東部民營經濟園區及原水泥廠、拖拉機站、糧所等大量閒置土地可供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現有成年勞動力8000多人,工值低廉。
基礎設施完善
鎮駐地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兩縱七橫的小城鎮發展框架,已完成了鎮駐地中心大街、泉重路硬化、綠化、亮化工程;民營經濟園區已具雛形,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規劃了四縱九橫的發展框架,已完成了園區“振興大道”硬化綠化工程和各路段路基工程,基本實現了路、水、電、氣、通訊、寬頻“六通一平”;電力供應充足,在鎮駐地及東部園區分別建有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實現了與羅莊220千伏變電站手拉手供電;建有西氣東輸減壓站一座,天然氣資源能夠滿足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氣。
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較多
境內有東大埠漢墓群、南沂堂漢墓群、北沂堂清朝牌坊等名勝古蹟,湧現出於騰等歷史名人;建有荊山紅色旅遊基地和麒麟山玉虛觀;西鄰風景秀麗的大宗山朗公寺,有集餐飲、住宿、會議為一體的賓館一處,是理想的休閒度假好去處。又發現溶洞一處,其規模有待於勘測確定。
農業物產豐富
主要盛產大蒜、花生、黃煙等經濟作物和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現已形成了1.5萬畝大蒜、1.5萬畝地膜花生、3萬畝優質小麥、3000畝黃煙種植規模,為優質大蒜生產基地及地膜花生示範區。
工業主導產業初步形成
境內民營經濟起步較早,上世紀80年代曾創造過鄉鎮企業發展的輝煌時期。通過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新上了雙森建陶、真琰金屬、森茂木業、金耐特鋼等一批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全鎮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有5家企業獲自營進出口經營權,8家企業通過ISO質量認證,初步形成了以陶瓷、建材、冶金、化工、蔬菜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發展體系;全鎮擁有2億件日用陶瓷、800萬平方米內牆磚、2億塊頁岩磚、2000萬平方米石膏板、400噸硫酸軟膏素、3萬平方米貨櫃木底板、6萬噸還原鉛、1200萬斤蔬菜冷藏加工生產能力。

文物古蹟

沂堂鎮人文景觀有漢墓群、清朝牌坊等。鎮內賢孝莊,原名袁家莊,位於沂堂鎮駐地西北4公里處。
傳說從前莊上有一戶袁姓人家,老父妻只有一個兒子,自幼嬌生慣養。兩位老人起早貪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並給兒子娶上媳婦。後媳婦給生了個孫子,起名袁小。孫子稍大,兒子和媳婦感到父母不能幹活了,就合計拋棄老人。一天孫子上學了,兒子謊稱村西北薛南村唱戲,便用耙將兩位老人拉到了兩村之間的山上。直到天黑,兩位老人才覺中計,饑寒交迫中只能聽天由命。
此時孫子袁小放學回家後,問爺爺奶奶哪去了,母親說被人家請去喝酒了。袁小質疑:“奶奶七十七,爺爺八十八,耳聾眼又花,人家請他乾什麼?”於是不吃不喝,流著眼淚等待。很長時間,不見爺爺奶奶回來,袁小醒悟道:“如果是你們把爺爺奶奶拋棄了,我長大後也一樣把你們拋棄。”
聽到兒子袁小這么說,夫婦倆很慚愧,又用耙子將兩位老人拉了回來。此後,一家人和和美美過日子。
據說此後那片山坡上,拉爺爺奶奶上山時走過的地方,草就往上長,下山時走過的地方,草便往下長。村民被袁小的故事所感動,就把村名改為賢孝莊。賢孝莊子孫孝順的傳統習俗,傳承不變。
寨子村。位於沂堂鎮駐地北2公里處,原名淨興村,建村於北宋靖康元年,因古時官兵曾在此安營紮寨,遂於清乾隆十八年易為此名。清代著名文物收藏家於騰便出生在這裡。
於騰,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少時家貧, 父親為人織布,他十多歲就給人家放豬。儘管度日艱 難,但他每當趕豬路過村塾,便於窗外聽老師講課, 久之成誦。塾師見其如此好學,便讓他免費入塾就讀,其所 學課文無不窮研苦究,不久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 欽授四川宜賓銅梁知縣,後升任成都府知府。
於騰一生酷愛鑑藏文物,所得官俸大都購買書畫,並逐件加以考釋。光緒十六年(1890年)病故,因囊庫皆無所積,幸好友集資由其續妻王氏扶柩回籍。後王氏定居臨沂,將於騰所遺珍品並一對金鐲,連同土地百畝一齊捐出,在臨沂城琅玡書院辦第一義學。慈禧太后聞奏,隨降賜金鳳冠一頂(現存臨沂市文管會),並封為一品夫 人,山東巡撫楊士驤親筆題書“撤環興學”金字匾額一塊, 王氏當時被尊稱為“女武訓”。

歷史名人

於騰,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少時家貧,父親為人織布,他十多歲就給人家放豬。儘管度日艱難,但他每當趕豬路過村塾,便於窗外聽老師講課,久之成誦。塾師見其如此好學,便讓他免費入塾就讀,其所學課文無不窮研苦究,不久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欽授四川宜賓銅梁知縣,後升任成都府知府。
於騰一生酷愛鑑藏文物,所得官俸大都購買書畫,並逐件加以考釋,光緒十六年(1890年)病故,因囊庫皆無所積,幸好友集資由其續妻王氏扶柩回籍,後續妻王氏定居臨沂,因具遠見將於騰所遺珍品並一對金鐲,連同土地百畝一齊捐出,在臨沂城琅玡書院辦第一義學。慈禧太后聞地方官奏明,隨降賜金鳳冠一頂(現存臨沂市文管會),並封為一品夫人,山東巡撫楊士驤親筆題書“撤環興學”金字匾額一塊,王氏當時被尊稱為“女武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