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湖石記

《汾湖石記》是明代葉小鸞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充滿了作者的理想和幻想。文中只有第一段是實景實寫,而其餘兩段則是想像居多。無論是對汾湖石來歷的猜測還是對它當年所處繁華環境的想像,無論是對石頭處於水中淒清環境的渲染還是對它“羅之於庭”的鋪寫,都充分顯現了作者感性的一面。在文中,那蒼苔紛披,紅英璀璨,細草春碧,明月秋朗,飛花點綴,高台送雲,人物流連的景象,正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理想的勾畫和摹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汾湖石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返生香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葉小鸞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汾湖石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葉小鸞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汾湖石者,蓋得之於汾湖也(1)。其時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崖出。有人曰:湖之湄有石焉(2),累累然而多,遂命舟致之。
其大小圓缺,袤尺不一(3)。其色則蒼然,其狀則崟然(4),皆可愛也。詢其居旁之人,亦不知誰之所遺矣。豈其昔為繁華之所,以年代邈遠,故湮沒而無聞耶?抑開闢以來,石固生於茲水者耶?若其生於茲水,今不過遇而出之也;若其昔為繁華之所湮沒而無聞者,則可悲甚矣。想其人之植此石也,必有花木隱映,池台依倚,歌童與舞女流連,遊客偕騷人嘯詠。林壑交美,煙霞有主,不亦游觀之樂乎?今皆不知化為何物矣。且並頹垣廢井、荒塗舊址之跡,一無可存而考之,獨茲石之頹乎臥於湖側,不知其幾百年也,而今出之,不亦悲哉!
雖然,當夫流波之衝激而奔排,魚蝦之游泳而窟穴,秋風吹蘆花之瑟瑟,寒宵唳征雁之嘹嘹(5),槍煙白露,蒹葭無際,釣艇漁帆,吹橫笛而出沒;萍鈿荇帶,雜黛螺而縈覆,則此石之存於天地之間也,其殆與湖之水冷落於無窮已耶?今乃一旦羅之於庭,復使壘之而為山,蔭之以茂樹,披之以蒼苔,雜紅英之璀璨,紛素蕊之芬芳,細草春碧,明月秋朗,翠微繚繞於其巔,飛花點綴於其岩。乃至楹檻之間,登高台而送歸雲;窗軒之際,照遐景而生清風。回思昔之嘯詠,流連游觀之樂者,不又復見之於今乎?則是石之沈於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不落,潮不涸,則至今猶埋於層波之間耳。石固亦有時也哉!

作品注釋

(1)汾湖:在江蘇省吳江縣東南。
(2)湄:指湖的岸邊水與草交接的地方。
(3)袤尺:指長短尺寸。
(4)崟(yín)然:石頭高聳的樣子。
(5)嘹嘹:形容雁鳴的聲音,響亮而悠長。

作品賞析

中國自古就有愛石如命的人,宋代書法家米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對自己心儀的奇石行跪拜禮,並呼之“石兄”。江南才女葉小鸞也是一位愛石之人,她雖然沒有什麼誇張的言行,但也在一堆“其大小圓缺,袤尺不一;其色則蒼然,其狀則崟然,皆可愛也”的汾湖石上抒發了自己的少女情懷,寫出了《汾湖石記》這篇嫵媚婉細、旖旎多姿的文章,賦予了汾湖石獨特的內涵,體現了她的才情與智慧。
葉小鸞是一位感情豐富、頗富哲思的女子,她在汾湖石上寄託了自己的人生悲喜之情。她能於汾湖石中看出歷史的滄桑、人世的風雨和人類的命運,追溯石頭的來歷與命運,正是由於她理性的思考和哲理的分析。
這篇文章充滿了作者的理想和幻想。文中只有第一段是實景實寫,而其餘兩段則是想像居多。無論是對汾湖石來歷的猜測還是對它當年所處繁華環境的想像,無論是對石頭處於水中淒清環境的渲染還是對它“羅之於庭”的鋪寫,都充分顯現了作者感性的一面。在文中,那蒼苔紛披,紅英璀璨,細草春碧,明月秋朗,飛花點綴,高台送雲,人物流連的景象,正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理想的勾畫和摹寫。
作者有著堅定的信念,她相信“石固亦有時也哉!”她認為,只要是有價值的石頭就一定會被發現的,只要是有才華的人就一定會得到重用的,而生活也是美好的。然而,她卻年僅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她借汾湖石寫出了生命的哲理、人世的智慧、歷史的背景和山水的廣闊,並把石頭當成了和自己心靈相通、傾訴衷情的朋友。

作者簡介

葉小鸞(1616-1632),女,字瓊章,又字瑤期,吳江(今江蘇吳江)人。葉紹袁與沈宜修之三女。出生四個月,即由舅父母沈自徵、張倩倩撫養,十歲時張倩倩病故,始歸家,學吟詠,善琴棋書畫:聘於崑山張維魯之子張立平,嫁前五日而歿,年僅十七。詞風俊逸清新,漸趨沉鬱。有《返生香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