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卻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初步統計顯示,暴雨中當地150處道路積水,20處片區發生內澇,5000多輛公車無法正常運營,約2000輛汽車被淹。
這已經不是深圳第一次被淋得底朝天:2014年3月底,深圳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還帶來地陷等次生災害。據統計,僅在2013年深圳就發生10次地陷,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傷。地陷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也是排水管網老化,得不到及時更新,地面一旦遇雨沖刷就容易發生垮塌。細究起來,據說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1年1遇來建設的,雨水稍微大一點,內澇等連鎖反應就停不下來。
馬路變成“汽車澡堂”,論說起來,就是怪管網,甚至有業內指摘“100萬人規劃最終服務1800萬人”的基礎設施供求結構。每每事發後,相關部門總是強調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是多么不堪一擊,風險多大、設計多糟、質量多次——問題是,在沒有暴雨之前,作為深諳內情的職能部門,為什麼不能及時發聲、堵住眼睜睜可見的漏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