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

《汪精衛》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系列之一,由程舒偉、鄭瑞峰編著。 《汪精衛》講述了: 汪精衛(1883-1944),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於廣東三水,辛亥時期的政治活動家,抗戰時期淪為漢奸。汪精衛日本政法大學畢業,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壬載灃,事泄被捕,武昌起義後獲釋。曾任《民報》主編。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的7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抗戰爆發後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1938年12月,離開重慶逃至河內,發表“艷電”,公開投降日本。1940年3月10月在南京組建偽國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4年11月,汪病死於日本名古屋。

基本介紹

  • 書名:汪精衛/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作者:程舒偉 鄭瑞峰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程舒偉編著的《汪精衛》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本書遴選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力求客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和人生命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人物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功績,揭示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局限性,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清貧身世
一、少年坎坷,兄弟同中秀才
二、負笈東渡,留學日本
第二章 革命伊始
一、同盟會員,《民報》主筆
二、奔走南洋,萍蹤無定
三、邂逅相逢,一見鐘情
第三章 辛亥風雲
一、謀刺攝政王,名揚中外
二、辛亥出獄,身兼南北參議
三、兩次赴歐,異國逍遙
第四章 國共合作
一、支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二、“國父”病危,起草遺囑
三、當仁不讓,我是“老大”
四、右派發難,廖仲愷遇刺
五、蔣介石挑戰,遭遇“中山門”
第五章 分共反共
一、勉強的“左派”,分共元兇
二、東征討蔣,勢不兩立
三、寧粵對立,黯然去國
第六章 改組領袖
一、軍事反蔣,“護黨救國”
二、逼蔣下野,“非常會議”主角
三、倒蔣不如聯蔣,蔣汪合作
第七章 對日妥協
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二、政治巨案,遇刺風波
三、西安事變,進退失據
四、應對侵略,低調俱樂部
第八章 叛國投敵
一、日本誘降,重光堂密約
二、和平運動“鼻祖”,重慶出逃
三、風聲鶴唳,河內遇刺
第九章 汪偽政權
一、赴日和談,甘當傀儡
二、密約談判,高、陶反水
三、賣身投靠,粉墨登場
第十章 窮途末路
一、親自出馬,反共清鄉
二、推銷漢奸理論,奴化教育
三、燈枯油盡,病殞日本
四、鞭屍揚塵,魂歸無處
汪精衛年譜簡編

文摘

汪精衛,本名兆銘,字季新、季恂、季辛,號精衛,1883年5月4日,出生在廣東省三水縣一個貧困潦倒的小吏家庭。其父汪琡在縣衙門裡做“師爺”,年已62歲,老來得子,家又添丁,喜上添喜。
在汪精衛自己填寫的履曆書中,他寫的籍貫是番禹(今廣州)。汪家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祖父汪雲,字縵亭,清代舉人,曾任浙江遂昌縣訓導,官不人品。到了汪精衛的父親汪琡(別號省齋)時,才遷居到廣東番禺。汪琡雖飽經寒窗之苦,熟讀經史,但屢試不第,很不得志,先後在三水、曲江、英德、四會、陸豐等縣作過多年幕僚。其妻盧氏,浙江人,生有一子三女(長子汪兆鏞),但於1871年病逝。同年,汪琡續娶廣東人吳氏為妻,生有三子三女,汪精衛為吳氏所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即二子汪兆鉉,三子汪兆鈞,四子汪兆銘。
汪琡在縣衙門中當師爺,屬小官吏,薪俸很低,家裡子女眾多,又撐著讀書人的面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對汪精衛影響最大的,不是他的父親,而是他的母親。吳氏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她一邊操持艱難的生計,一邊關注子女教育。汪精衛回憶起這段生活時說:“我的母親提起來,真傷心。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里。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族內所受的閒氣,如今還一幕一幕地時時湧現在我的眼前。”汪琡因年老體弱,不得不歇業在家。為使汪家“書香門第”煙火不斷,在汪精衛4歲時即在家塾讀書,8歲時就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早起在堂屋練寫大字,他的母親陪伴在旁,傍晚時,他的父親親自為他授課。汪精衛9歲隨父寄居陸豐縣署,開始閱讀《王陽明傳習錄》和陶淵明、陸放翁的詩句。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汪精衛8歲、9歲時,就基本可以讀書了。汪琡晚年由於年老眼花,無法看清書上的小字,就讓汪精衛每天為他朗讀詩書。汪琡特別喜歡王陽明和陸游,每天讓汪精衛為他朗讀王陽明的文章和陸游的詩。每天在父親面前朗讀,不僅無形中培養了汪精衛演講的口才,這對汪精衛後來的政治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汪精衛年少時,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父母喜愛。他自己自幼聰明穎悟,每日必“習字中庭,母必臨視之,日以為常”,他自稱“一生國學根基,得庭訓之益為多”。但汪精衛享受父母之愛的時間很短,汪精衛回憶說:“我13歲母親病殞,14歲父親病殞,依戀父母的光陰,統共只得這些,期間除去在襁褓中無知無識的時候,算來不過十年。”由於家境清貧,1895年,在汪精衛13歲時,其母在廣州豪賢街病逝,終年44歲。1896年,其父死於霍亂病。雙親相繼病故,這對還沒有成年的汪精衛在精神上無疑是很大的打擊。他隨長兄汪兆鏞(字伯序)客居廣東樂昌縣署,“致力文史”,並習“應制文字”。汪兆鏞是個舉人,幾次會試不第,以游幕為生。他對汪精衛管教極嚴,使之有一種寄人籬下之感。 P5-6

序言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統治的時代,爆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八年後,五四運動爆發;十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辛亥革命開啟的革新開放之門,對於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開啟思想閘門、傳播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推動歷史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站在時代前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動勢力宣戰;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站在鬥爭一線浴血奮戰;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在失敗中不斷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們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和鬥爭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也才有了以此為開端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斷發展和最終勝利。當然,我們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性,又要看到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客觀條件影響而具有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這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應當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也就是既不文過飾非,也不苛求前人。
幾十年來,關於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也陸續出版了大量的圖書、畫冊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統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時代因素和其它客觀條件的影響,難免有失偏頗和疏漏。在即將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刻,團結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並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辛亥革命歷史研究的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補空白和補充資料的作用,同時也是對立下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的紀念與緬懷。
為了保證本套叢書的編輯質量,編輯委員會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做了大量認真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邀請了著名專家金沖及先生、章開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擔任顧問,他們在百忙之中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編輯思想、人物範圍、框架體例、寫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本套叢書能夠高質量出版的重要保證。此外,參與本套叢書寫作的。都是在近代歷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有對辛亥革命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功底,又有較豐富的寫作經驗和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寄希望於本套叢書的出版,會對推動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對弘揚愛國主義,提高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