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興,男,1963年8月出生於河南光山。中共黨員,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後,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校長助理,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國際商會調解中心調解員,兼職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祖興
- 出生地:河南光山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工作簡歷,主要著作,
人物經歷
“每個人都有人生的灰暗期,我也一樣。就像有白晝必然有黑夜一樣,一種公平的生活必然不會永遠給你陽光。應該說逆境是磨練優秀人物的‘爐錘’,越在逆境中越要堅強,千萬不可絕望。”2006年3月,在回復一名受其資助的貴州山村學生來信時,汪祖興這樣寫道。
在逆境中,冷酷無情的不幸確實是帶來了無可彌補的損失,但悲劇的背後卻潛藏了偉大的治療力量。作為同樣來自貧困山村,從小在挨餓受辱的環境中長大的過來人,汪祖興正用他的親身經歷詮釋著這一信條。
小時候,汪祖興家裡兄弟姐妹多,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日子裡,母親堅持讓四個孩子都念上書。13歲那年,“從不服軟的父親”為了他能讀書,竟在老師面前長跪不起。這一跪,在汪祖興腦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激勵著他即使再難也要堅持把書讀下去。
信陽師範英語專業畢業後,汪祖興回到家鄉一所高中任教。教了六年高中畢業班的他,在一個學生的偶然提醒下,報考了我校研究生。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多年前的五一節期間,收到學生寄來的六本法律教材時的情形。僅僅幾本教材,卻讓他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法律。
從那後,在汪祖興的生活中,開始有了更多的第一。第一次走出河南的信陽,那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別山區;第一次知道火車原來可以載著數百人長途跋涉;甚至於在西政食堂,第一次看到擺放的各色菜餚,他竟感到莫名地興奮。
“西政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從窮山溝里走出來的農村孩子,如果沒有母校西政的培養,就不會有他的今天。時至今日,他仍記得西政求學時,跟恩師譚兵先生圍爐夜話,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探討學術,領略思辨之樂趣。“跟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甚而尋常小事,過後思量倍動情。”
研究生畢業後,憑藉在西政打下的紮實法律功底,汪祖興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就從一個小職員晉升到了外資企業的董事、總經理職位。然而他並未因此滿足。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在他看來立言當屬最難,而長期從事涉外經貿和仲裁的實務工作,他更多的時候是基於實務所需進行的理論研究。
1996年,汪祖興又重回母臘訂局校,師從常怡老師攻讀民事訴訟法學的博士學位。
博士尚未畢業,他就作為管理宙府謎夜人才,被招入在業內享有聲譽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深圳分會,負責研究室、對外宣傳與聯絡工作,同時兼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期間汪祖興參與並審理涉外經濟貿易案件200多起,撰寫裁決書上百萬字。
2002年,汪祖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戒符定,主動申請回母校工作。當時,他周圍的朋友包括家人,無一贊成。然而,他有著自己的想法,“一直以來,感恩、回報的情愫常隨熱血從心裡湧入腦際。離開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深圳,放棄與家人團聚的大好時光,重回母校的懷抱,其目的就在於:為西政做點事情。”
剛回校時,汪祖興面臨諸多壓力,有人斷言他不出三年就會離開,尤其是在2005年初出任校長助理後,甚至有人說他“回來只是為了所謂的名利”。對此,汪祖興無奈地報之一笑。在沿海闖蕩多年,不僅在外資企業從事高層管理工作,也從事過國際商事仲裁員和執業律師,他切身體會到管理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對西政之重要。在擔任校長助理分管後勤工作的兩年期間,他大刀闊斧地實施後勤改革,使後勤服務教學的意識和質量得到提高。“我需要一個平台,才能有機會去縮小差距。” 重回西政,讓全灶拳他深感遺憾的就是對學生的培養,應該貼近社會,貼近實務。而法學院校的所謂的診所教育,只能教一點辦案的小技巧,業務覆蓋面很小。在學校組織到各法律單位的實踐訓練,也因為各種原因淪落成打雜實習。而今社會迫切需要的是法律熟手,在律師事務所,帶一個律師至少需要兩至三年才能獨當一面,而這兩三年應該是在學校完成的。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把“生活中的法”同“書本上的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重點,從實務界找課題,讓學生學到書本之外的東西。
“眾志一心開重巒,雲帆垂天濟滄海。”學校提出嘗試性地探索法學教育新模式,汪祖興作為策劃人之一和執行人,經過長期奔走和籌備,2006年10月,法律實務教育(LPC)模式正式啟動。並於12月30日舉行祖陵頸了首期LPC結贈踏戒囑業典禮。汪祖興認為,這才是法律教學模式改革的開端。他希望藉此推動法學教育的創新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網、由網連成面,真正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永遠地辦下去。
“就內心而言,我傾向於實務,但西政的發展又迫使我不得不抽出大部分時間來從事行政櫃兆道工作。”汪祖興坦言,教學、行政、科研,每天的超負荷工作和大量的體力透支已經讓他力不從心。
2007年1月,他正式辭去西政行政職務,“我是一個知足的人”,他希望能夠在母校西政專心從事科研和教學,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繼續關注和支持母校的法學教育改革,使母校的法學教育改革能良性、持續、健康地發展,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工作簡歷
2009年任貴州大學校長助理、發展規劃處處長
主要著作
《公民的訴訟權利》、《司法制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十幾部,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此外,他還為報刊撰寫“以案說法”等稿件50餘篇。
“眾志一心開重巒,雲帆垂天濟滄海。”學校提出嘗試性地探索法學教育新模式,汪祖興作為策劃人之一和執行人,經過長期奔走和籌備,2006年10月,法律實務教育(LPC)模式正式啟動。並於12月30日舉行了首期LPC結業典禮。汪祖興認為,這才是法律教學模式改革的開端。他希望藉此推動法學教育的創新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網、由網連成面,真正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永遠地辦下去。
“就內心而言,我傾向於實務,但西政的發展又迫使我不得不抽出大部分時間來從事行政工作。”汪祖興坦言,教學、行政、科研,每天的超負荷工作和大量的體力透支已經讓他力不從心。
2007年1月,他正式辭去西政行政職務,“我是一個知足的人”,他希望能夠在母校西政專心從事科研和教學,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繼續關注和支持母校的法學教育改革,使母校的法學教育改革能良性、持續、健康地發展,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工作簡歷
2009年任貴州大學校長助理、發展規劃處處長
主要著作
《公民的訴訟權利》、《司法制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十幾部,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此外,他還為報刊撰寫“以案說法”等稿件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