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事跡,
生平
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汪劉家窪人。
1929年參加紅軍。歷任紅四軍十師二十八團團長、少共國際團團長等職。先後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至四次反“圍剿”作戰,屢立戰功。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西進川陝,任紅四軍十師三十團團長。1933年7月部隊擴編後擔任紅三十軍八十八師師長,率部參加反三路圍攻作戰。同年12月參加反六路圍攻戰役,在四川達縣雷音鋪前線指揮戰鬥時中彈犧牲。
事跡
汪烈山,乳名福全,1904年出生於湖北省紅安縣檀樹崗鄉汪劉家窪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汪輝源,是一個貧苦農民,靠給地主種稞田維持全家人的生活;母親吳氏,勤勞、樸實,且有一門好手藝——炸油條。靠賣油條攢下的血汗錢,汪烈山七八歲時被父母親送到村里私塾讀書。
生性聰穎的汪烈山,深得塾師的喜愛。但由於當時的苛捐雜稅太重,加上地主階級的剝削,他唯讀了四五年書,便因家境日漸貧困而不得不輟學在家,幫助父親操持家務。
一天,頂著炎炎烈日在田間耕作的汪烈山,望著汗流浹背的父親,想著長年忙碌不止的母親和一貧如洗的家境,又想到耀武揚威的富人每天衣著華貴,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樣子,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窮人終年不得溫飽,為什麼富人能山珍海味?”他不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然而階級仇恨卻在心頭滋長。
被迫輟學在家的還有汪烈山的幾位同學。帶著相同的疑問,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社會上不平等的種種現象,甚至出謀劃策如何對付凶神惡煞的地主。他們都渴望能改變一下農民受欺壓的社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火種傳到大別山,從此生根發芽。1925年,黃安縣中共特別支部成立。檀樹鄉率先加入共產黨的有程昭續、程翰香等。受黨組織委託,他們在檀樹鄉四處發展黨員。汪烈山等一群青年人,便是他們發展黨員的首批對象。
一天,程昭續會同程翰香等幾名黨員,來到汪劉家窪村,召集了汪烈山、汪烈富、汪宗福、汪烈操等幾位知根知底的進步青年,說“告訴你們一個天大的喜訊,我們已經找到了為民眾救苦救難的尚方寶劍!”汪烈山他們一聽,個個精神抖擻,急忙問道:“是什麼?”“中國共產黨!”程昭續一字一字地說出了這個後來在中國改天換地的神聖的黨組織名字。接著,他又向青年們詳細介紹了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最後他問道:“你們願不願意加入這個組織?”“願意,當然願意!”汪烈山等人異口同聲地回答。後來,他們在程昭續、程翰香的介紹下,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後,汪烈山先後發展了二三十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鄂豫邊地區革命的迅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1927年9月,程昭續率領汪烈山等在熊家咀發起了九月暴動,處決了惡霸地主程瑞林,從而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11月13日,轟轟烈烈的黃麻起義爆發了,程昭續、汪烈山率領檀樹鄉的農民義勇隊,連夜奔向黃安城,參加了這次偉大的農民武裝起義。
1929年,汪烈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工作,尤其對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率隊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在紅安縣七里坪成立後,根據軍委會決定,向敵人發起進攻。從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向敵發起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主力紅軍發展到兩個軍6個師,還組建了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師和1個少共國際團。汪烈山擔任少共國際團團長。
1932年6月,蔣介石動用其嫡系部隊向革命根據地猖狂發起第四次“圍剿”,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加上張國燾的“左”傾領導以及在戰略指導上的失誤,廣大紅軍指戰員雖英勇奮戰,仍不能挽回反“圍剿”鬥爭失敗的局面。
1932年10月10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河口以北的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四方面軍大部轉移到京漢路以西實行外線作戰。11月,中央分局和方面軍總部,率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七十三師和少共國際團,越京漢路向西轉移。
紅四方面軍西越京漢路之後,尾追之敵迅速趕到,在棗陽新集、土橋鋪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打了兩個硬仗。戰後,為加強主力,將少共國際團分別補充各師,汪烈山調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紅四方面軍也被迫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同年12月中旬,經過兩個多月、行程近1500公里的戰略轉移,紅四方面軍勝利粉碎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到達了陝南,然後進軍川北,從而開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工作。
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僅月余,就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縣絕大部分地區,開闢了通南巴地區。2月7日,中共川陝省委成立,同月中旬,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川陝邊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了。
2月中旬,四川軍閥田頌堯發動了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三路圍攻,兵力達38個團,近6萬人,分組為左、中、右3個縱隊,以副軍長孫震為前敵總指揮,設總部於閬中。
這次戰役共分3個階段,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敵人發動全面進攻,紅軍節節抗擊;3月下旬至4月25日,敵我雙方出現對峙局面;4月26日至5月上旬,為戰役第三階段,田頌堯部在全線發動猛烈進攻,至5月14日,敵以8個團的兵力搶占竹峪關,威脅紅軍左側背。
這時,紅軍經過三次收緊陣地,摸清了敵情,熟悉了地形,主力已全部集中,士氣旺盛,為全面反攻創造了良好條件。總部決定首先殲滅入侵竹峪關之劉存厚部,爾後回師消滅空山壩西南之敵。並作了具體部署,其中紅十二師一部和紅十師第二十八團以及部分地方武裝,繼續堅守小通江河以東及鷹龍山、雞子頂、九子坡一線正面陣地,牽制敵中、右兩縱隊。
竹峪關位於通江和萬源交界處,鎮西有包台山,峰巒挺拔,易守難攻。根據總部命令,汪烈山率領第二十八團與第十一師負責主攻包台山。為了順利突破天險包台山,汪烈山派出小分隊偵察,發現距敵主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山崖上長滿了降香藤,可供攀登。於是,他組織了突擊隊,在夜幕掩護下順藤登上山頂,潛伏下來。15日凌晨總攻開始,突然間槍炮聲震山谷,守敵驚慌四逃,在紅軍內外夾擊下,全線潰退。竹峪關反擊戰獲得全勝。
紅軍占領竹峪關後,留下汪烈山率領第二十八團繼續監視劉存厚部,其餘回師空山壩地區,取得空山壩大捷。至此,歷時4個月的反圍攻作戰,宣告勝利結束。
粉碎敵圍攻後,川陝根據地和紅軍取得很大的發展。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木門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並根據以後更加嚴峻的鬥爭形勢和紅軍與地方武裝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將4個師擴編為4個軍和重建彭楊軍政學校的決定。汪烈山升任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師長,下轄第二六二團、第二六三團和第二六四團。
為了進一步將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紅四方面軍從1933年8月至10月底,舉行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
汪烈山率領第八十八師3個團參加了營渠戰役,取得勝利。營渠戰役歷時14天,計殲楊森部敵團長以下官兵3000餘人,繳槍2000多支。
在宣達戰役中,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及第九十師第二六三團為第一梯隊。1933年10月20日,紅三十軍先後占領達縣城北15公里的蒲家場和羅江口後,直抵達縣城郊。汪烈山遂派第二六三團兩個營以正面佯攻鳳凰山,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以第二六四團控制羅江口,防敵東逃;另以一個營利用夜暗,繞道奇襲吳家橋,迅速將敵擊潰,並跟蹤追擊,攻進達縣城關。第二六三團在城內紅軍的配合下,向鳳凰山之敵發起猛攻,殲敵大部,俘虜敵團長溫少康以下官兵500餘人。10月21日,達縣城全部解放。汪烈山在這次戰鬥中,指揮得非常出色。
1933年11月,劉湘向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根據反三路圍攻的經驗,決定仍採取“收緊陣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運動防禦大量消耗敵人,在條件成熟時,實施反擊,各個擊破。
11月上旬,東線敵第五、第六路分左右兩個縱隊向宣漢、達縣進攻,紅四方面軍第八十八師、第二十五師、第十二師以及第三十三軍,據險予敵以沉重打擊。
12月中旬,劉湘以第五路為主,全線發起第一期總攻,企圖侵占宣漢、達縣、儀隴和旺蒼壩,壓迫紅軍退向大巴山脈,實施嚴密軍事圍困和經濟封鎖,然而待機圍殲。
12月15日凌晨,敵人利用濃霧作掩護,強渡前河、州河、渠河,紅軍發覺後,乘敵半渡之際,重創敵廖雨辰師、王陵基師。16日,敵軍在飛機掩護下繼續強渡。州河北岸,機轟炮鳴,敵我相搏,殺聲震天,紅軍第八十八師在汪烈山的率領下,在達縣城東南雷音鋪等地,給敵左路軍第二十一軍范紹增第四師以大量殺傷。
敵強登北岸後,汪烈山率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三團退守石鼓寨。他組織全團所有人員,包括炊事員、飼養員、衛生員等全部搬運石頭守寨。又考慮到子彈不多,每人發一根長矛。戰士們就憑著手中的長矛、身邊的石頭和僅有的子彈,在師長汪烈山的親自指揮下,打退了敵人的輪番進攻。
戰鬥持續到傍晚時分,敵軍又向石鼓寨發起瘋狂進攻。正在前線巡邏指揮的汪烈山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中。面對撲過來搶救他的指戰員,汪烈山留下了最後一句話:“戰鬥……直到勝利!”
汪師長犧牲的訊息傳遍了陣地,戰士們都悲憤異常,許多同志失聲痛哭,他們高呼著為師長報仇的口號,化悲痛為力量,抵擋住敵6倍於己的強攻,勝利地守住了石鼓寨陣地。
晚上,第二六三團奉命轉移,戰士們輪流抬著自己最敬愛的師長,一直抬了幾十公里,才依依不捨地把他安葬在大巴山麓。
當年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在他的《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對汪烈山作了高度評價:“我八十八師師長汪烈山,不幸犧牲。他是黃安人,任過排、連、營長,少共國際團團長,是個很能打的幹部。八十八師能攻善守,作戰勇猛頑強,屢建戰功,是同他的指揮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