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村12個村民組,2005年底為586戶、1890人。其中有近300人居住在上葉祁和潘村宅自然村。
汪滿田主姓汪,客姓葉、程。
汪氏系出平陽郡,汪華七子爽公派。婺源大畈、金鍋嶺三支派。
首遷祖,婺源大畈支汪亨。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輾轉流客汪滿田,依附於村中程姓。相處半年,程姓主人見其雖落魄,依然表正形端,辭嚴法肅,便以女嫁之,生誠讓、誠正二子,乃家於汪滿田。
亨傳四世,子孫即盛。“不意福建賊 夜潛至,遭殺殆盡,(僅存)大貴、大富、大中三公”。其後或他遷,或數代單傳,又經太平國天國兵燹現已支弱族衰。
汪亨子孫建祠:“竹林堂”。從汪滿田八世始用輪祚排行字。“惟永得良,文天長老,汝宗啟福,明智國昌”。民國初又以宗祠楹聯作為續排行字:“親順承綱嗣續象賢垂世訓,端嚴律品慎修作對振家聲。”現已衍至“承”字,前後計傳二十五世。
二遷祖:婺源大畈支汪奴,又名應奴,後人嫌“奴”字不雅,改為“臚”,字殿傳。其父潤一,字陽,為宦泉川,時值“海賊叛作,遭難散逸,潛歸新安‘於元大德四年(1300)投奔同宗支派汪亨遷入汪滿田,初靠傭工和為人殮屍度日。
奴生七子:伯千、伯一、伯二、伯三、伯樂、伯久、伯古。六與七子無嗣,長二四亦再傳而無聞,惟伯二、伯樂衍族。伯樂傳六世回祖遷今黃村的舊宅開族。七世大關亦外遷,伯樂支遂在村中絕。伯二支傳八世即在村中衍成大族,成為今日汪滿田之主體。光族者主要是僧保一支,自僧保父汪其葉至汪添祿曾演繹出當時名動徽郡的“七代同居”佳話。
汪添祿支因“七世同居”之彰,而名宗祠“雍睦堂”,後擴建為總祠。該支改稱“老屋下派”。雍睦堂分支有:敦睦堂,奉汪正元為支祖。正元傳二世永煜、永炤、永 、永 、永煇,分立五房。三房永 支六子:良培、良垍、良 、良塏、良 ,世稱六家。敦睦堂分支出漢虎(一說作火)堂,奉永 為支祖,後世又分出上六家、下六家,及中橋頭廳上派等。“六家派”為汪奴派下最盛派。(按永、良、德、光、大皆排行宮,數字指排行人數)。後世分支堂有:端五堂:奉添襯為支祖,添襯傳二世:正恆、正愷、正恬、正惇、正 分立上五家。德懋堂:奉汪正茂為支祖,後分析柏枝園派。五慶堂:原為汪文彬拾皇稅銀不昧,縣令贊助在歙城開設之藥堂名,子孫為榮寵,而襲為支堂名。
此外尚有汪尚壽創立之繼述堂,文槐、文桂、文林等後裔分支之德盛堂;及六家長房之後亦以藥堂名支堂的嘉會堂等。
雍睦堂輪祚排行字,自汪奴九世始用:“伏添尚玄正,文永良德光”。後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元”。自十九世始改用績溪曹作舟所撰宗祠楹聯作續排行字:“大啟芳徽在篤倫常昭祖訓,高懷善慶惟敦道義紹家修”。現已衍至“昭”字,前後計傳27世。
三遷祖:金鍋嶺上門支派汪宏富,曾承祧梓坑葉氏娘舅,因在葉祠梁頭暗刻汪字,被令回宗,羞于歸里,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遷入汪滿田,先借住一過間樓下,後人遂稱“樓下派”。開族後,子孫代漸興旺,建祠:德慶堂。自宏富三世始用輪祚排行字:“積滿萬正時,啟嘉承天益”。後祧神主以新編宗祠楹聯作續排行字:“日永朝宗,蔚起文光延世德,家余善慶,恆昭秩序重倫常”。現已衍至“宗”字,先後計傳十六世。
目前“雍睦堂”基本保存完好,祠堂內開設合作商店;“德慶堂”只存大門門棱,內部結構腐爛倒塌,其餘支祠全部蕩然無存。
布射河從汪滿田村中流經黃村,河流兩岸居住著農戶,村莊布局像“┣”形。村口河壩上路邊有一株200多年的柏樹,1999年枯死,現重新栽下一株。村內河面上有上六家橋、祠堂橋、把下橋、松源橋和伴娘坑古石拱橋。從大谷運通往汪滿田的公路2000年開通。在村松源橋頭,有一座水口廟,原已倒塌,2005年按古修復。
汪滿田在歷史上為保、鄉、公社所在地。革命戰爭時期,是皖南遊擊隊的根據地。1945年10月,皖南遊擊隊將游擊區擴大到汪滿田一帶,中心縣委游擊隊先後落腳在葉元良家及竹嶺汪永進家。1947年10月,皖南地委遷到汪滿田,臨時建立了黃東委。1948年5月初,在汪滿田正式成立中共黃東工委,同時成立並隸屬黃東工委歙績、旌績、歙太三個工委。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中共黃東工委批准在汪滿田建立新民鄉,俗稱游擊區民主革命鄉政府。1952年6月汪滿田鄉是溪頭區十三個鄉政府之一。1955年6月,溪頭區所轄18個鄉有汪滿田鄉。1958年10月,大谷運、溪頭、黃村三個鄉十四個高級農級社合併成立為汪滿田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駐地溪頭,此後汪滿田一直為村委會駐地。
每年農曆六月初十,汪滿田各家各戶都要用麵粉和米粉製成“苞蘆穗形糕”及圓形、三叉開淡、鹹、甜包,作供到土地廟、社公廟、自家田地里祭拜,祈保五穀大熟,供祭後將麵包、米粉糕遍飪親友以散福。現在當作每年必不少的節日,親友好友歡聚一堂。
景點
汪滿田村在西山降有一大石塔平滑如境,雲此乃“火境”。村中火燒屋之禍根。需以水克火。在清光緒初,因信形象言,遂以五個祠堂興五個“魚燈會”,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合族男丁抬魚燈游村。魚燈以竹為架,棉紙糊,彩繪魚鱗,頭有“王字”,嘴有雙須,並裝有流星噴管。大的長約七米、五節,高三米多,內點臘燭百餘支,每燈有二十多人抬,此外尚有小魚燈,及其它動物形象小燈和花燈無數,由兒童提游。游燈時,宗祠的魚燈先向前,其餘魚會燈再跟上,每個魚會魚燈前由松明照亮,一盞菜刀型大扁燈在前開路,燈三面寫“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面是兩頭獅子,邊走邊舞。獅後面是大鑼大鼓,再後面是花燈、魚燈、五穀燈,每盞大魚燈後皆有細鑼細鼓助威,最後是兒童提各式小燈跟隨。一路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每盞魚燈經過宗祠均要對祠堂門點頭擺尾三次,行至柏枝園坦上,魚燈要依次打轉,舞蹈,謂之“灘花”,喻於打子,兆村族丁旺。魚燈游村數轉,最後出村口,神廟,返回祠堂滅燭放置,然後鑼鼓開台,演戲酬神。到正月十六晚,所有魚燈都要游到村後的小山墩上,將魚頭對著西山降的“火鏡”,搖頭擺尾,此乃魚燈最後的高潮,在墩上面對“火鏡”鞠躬,懇請來所“平平安安、年年有餘”。每年的魚燈花費在數千元以上,均為村民自願捐款。娶新婦之家更自願另出錢為本祠堂魚燈點燭,並宴請抬魚燈者,冀新婦早生貴子,生子之家又買燭點燈還願。魚燈活動在1964年終因倡導破除迷信停止,1979年恢復沿續至今。近兩年,木嶺後村汪氏在山上也嬉魚燈。常住在上中祈的汪氏將魚燈嬉到溪頭。1988年3月4日,汪滿田魚燈參加縣民間藝術節調演,獲大獎。2005年10月,參加黃山市國際旅遊節暨歙縣民俗文化節活動,獲“最佳表演獎”。
汪滿田在清光緒末配合元霄節鬧魚燈和社祭興辦了京劇團,有演員50多人,演出《打金枝》、《黃鶴樓》、《空城計》等劇目二十多出。60年代後增演黃梅戲、現代戲,90年代停演。
人物:
汪玄鏗:汪滿田人,商於蕪湖,以販豬起家,後與人合夥經營窯業巨富。某日,見一落泊書生坐其門前井欄上落淚,詢之告:姓張名廷玉,相城人氏,不容於兄嫂,無家可歸。憐而收留,使其於二子讀書。數年後,助其盤纏令考,競中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深得雍正、乾隆二帝寵信,一直感念受資助之恩。值玄鏗壽誕,張遷玉奏請乾隆帝御書“瀛州仙侶”四字,製成壽匾送至汪府。後玄鏗將此匾運回故鄉,懸掛於汪滿田“上五家”老屋正堂(惜斯屋與匾毀於1957年生產隊茶廠火災)。
汪文彬:在村下馬頸看水,拾得一包袱,內有縣衙皇糧稅冊一本,紋銀二百兩,就坐等失主。果見一人驚惶奔至,詢至失主也,迎至家中,文彬舉包袱還之。失主欲分銀酬謝,不受。失主至縣即稟其事於縣令。縣令讚嘆不已,遂於郡城開辦“五慶堂”藥店,招文彬經理之,人聞其義,競相光顧,生意十分興隆。後人沐德,遂以“五慶堂”名其宗族支堂。
汪溶:字慎生,號滿川村人,汪滿田人,出生於蘭溪縣,自學繪畫。民國23年起先後住北平京華美專、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席。1954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7年任北京中國畫院委員會委員、畫師。為中國美術協會會員。有《汪慎生畫輯》、《中國書畫》以及《黃山雁盪紀游冊》行世。1956的夏,周恩來總理曾攜其作品赴亞非訪問,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國際友人。《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收有他的《四季長春圖》、《花鳥圖》和他與齊白石等人合作的《百花齊放圖》、《普天同慶圖》、《群芳介壽圖》等。隕於1972年。
汪象山:父親汪作霖是清末秀才。本人歷任村董事,為人排解憂,地方威望極隆,鄉人敬稱其曰老象。1945年,中共皖南地委領導人胡明數次慕名造訪,相見恨晚,慨然參加革命工作,並送子汪在達參軍。1947年10月,組織民眾堅壁軍糧。保四團至,捆綁吊打,繩索吊斷,終不吐實,軍糧得以保全。解放後,積極參加土改,當選項為農民代表,被定為民主人士。參加一至七屆歙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及歙縣一屆人代會。1951年,出任溪頭區臨時法庭審判員。1960年逝世。
汪啟疆:汪滿田人,1944年任安徽省政府參議員,歷任徽州中學校長,國民黨徽州中區黨部書記,上海中法國工學院訓育主任、教授。
程富全:
1938年出生於汪滿田,自幼喪父。8歲就讀於汪滿田國小,15歲考入歙縣中學,17歲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務家。任汪滿田鄉政府民政副主任,並創辦全鄉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3月由汪滿田鄉政府推薦提乾脫產,任縣農業局茶葉輔導員。197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6年3月起至1998年4月,先後在本縣和旌德縣工作,1982年被評為第一批農藝師技術職稱。先後任岩寺區委副書記、區長,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黨組副書記縣人大黨委主任,並任人大黨委會機關黨組書記等職。公務之餘,多所著述。曾先後出版著作17部。其中有的著作被譯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發行。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安徽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安徽省少年兒童文藝家協會理事,安徽民俗學會理事。是省第六屆、第八屆人大代表,黃山市第一、第二、第三屆人大代表和黨代會代表。在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期間,榮獲全國優秀信訪工作者稱號。
汪智利:1967年1月出生於汪滿田。就讀於汪滿田國小和大谷運中學。1985年,挑著木匠擔隻身闖上海謀生。1987年,在家鄉採購一龍溪車茶葉、筍乾運往上海,初戰告捷。1994年在家鄉建立後方茶葉生產基地,開設“汪滿田茶場”,創出《汪滿田牌》“滴水香”系列茶葉。1997,所創系列綠茶已達11個品種,並經中國茶葉研究所批准,準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當年打入上海著名的聯華超市。1998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第19號公告顯示,“汪滿田牌”茶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評為安徽省綠色食品先進單位。在第八屆國際西湖、北京鬥茶會上,“綠玉蘭”茶獲創新獎第一名。先後獲“歙縣信得過企業”、“黃山市民營企業50強”榮譽。個人獲團省委、省科技廳授予“安徽省傑出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現“汪滿田牌”三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1999年,兼併上海百年茶莊字呈“群峰茶葉店”,改制為“上海群峰茶葉有限公司”自任總經理,擁有員工100餘人,其中40%為上海人。茶葉進入上海五大超市。2002年,出任“黃山市茶葉商會”(設上海)會長、黃山“毛峰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2005年春,企業進入縣開發區,購置40畝土地,擴大再生產。
大事記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一九師北上抗日先遣隊第三團在汪滿西山降與國民黨補一旅遭遇,血戰一天,
團長王青山以下十八人當即陣亡,轉移途中又有9名重傷員犧牲。犧牲的紅軍烈士被當地民眾就地掩埋。史稱“西山降血戰”。
1948年4月18日,中共皖南地委在竹嶺召開地委擴大會議,史稱“汪滿田會議”。與會幹部、警衛部隊及地方武裝共800多人。確定了鞏固老區,發展新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準備基地任務等。決定建立皖浙贛工委、黃東工委、皖贛工委、黃西工委、皖浙工委、蘇浙皖工委。
程發林,又名周治,跳嶺人,保長,1951年4月在汪滿田鎮壓。
汪啟祈,又名紅祺、老三,汪滿田人,保長,向國民黨告密抄游擊隊軍糧,1948年處決於汪滿田。
汪徽信:汪滿田人,特務。1948年帶國民黨保四團進剿竹嶺游擊隊駐地。同年被處決於界牌塢尖。
汪運東:綽號爛腳東水泄不通滿田人,1948年帶國民黨保四團燒葉元良房舍,同年處決於金坑。
1938年6月中旬,歙縣東北鄉武工隊在汪滿田破獲國民黨特務隊一個,為首者汪雲贊、汪徽信、汪芸志。
1949年3月,中共皖南地委書記胡明、皖南部隊司令員熊兆仁在汪滿田主持召開民眾大會,分析了當時的革命形勢,指出解放大軍很快就要過江,皖南全境解放在即,號召廣大人民民眾積極投入到迎接解放大軍的革命高潮中去。與會五、六百名民兵、民眾無不
歡欣鼓舞。
1964年春,汪滿田大隊建成全溪頭區批一座使用柴油機動力的茶葉初制廠。
1979年6月14日,汪滿田一隊汪昌仂夫婦隨他里去農場勞動,家中留50多歲的老母和二小孩看門,晚十一時許突發火災,缺水無力搶救,房屋財產全部燒毀,直接損失9000餘元。事後,縣民政府部門救濟布票140尺,棉花票20斤,人民幣300元。
1982年3月24日,汪滿田十一組汪明順到
溪頭、西坡贈送種兔,一時傳為佳話。
1982年10月5日7時30分,汪滿田一組汪榮華身帶
炸藥,纏住本隊柯金女,柯銀女姐妹,引爆炸藥,三人當即同歸於盡。
1983年4月,大谷運鄉武裝部長汪徽永在汪滿田一組自己家中電燈下遭雷擊身亡。
2000年6月26日,中共歙縣縣委授予汪滿田村“五個好村黨支部”榮譽稱號。
2000年10月31日,歙縣人民政府授予汪滿田村“村民自治模範村”稱號。
2000年底,汪滿田至木嶺後西山降的運輸物質索道正式營運。
2001年6月,中共黃山市委授予汪滿田村“先進村黨支部”稱號。
2005年8月,經縣政府批准,汪滿田村在松源橋頭建立《紅軍革命烈士紀念碑》。2006年3月又被批准為縣級文保單位。
汪滿田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汪老東,村委會主任柯子紅。
地圖信息
地址:黃山市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