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書院

汪平書院

汪平書院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縣傅應奎建。借捐銀8000餘兩,置地270畝。修講堂5間,左右齋房共24間,號房東西各12間。中門匾題“騰蛟起鳳”。東西有角門,前為大門。後門房4間,宅內東西廂房各3間,後樓5間。年取租銀710兩為師生束修膏火。取傅氏別號“汪平”命名。後改名龍門書院。知縣劉建韶曾為立課章碑,招生徒,按日講貫。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國小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汪平書院
  • 地理位置陝西韓城
  • 氣候類型:北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70畝
  • 建造時間: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歷史,人傑地靈,名人 薛瑄,學院興旺,

歷史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縣傅應奎建。借捐銀8000餘兩,置地270畝。後改名龍門書院。
知縣劉建韶曾為立課章碑,招生徒,按日講貫。
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國小堂。

人傑地靈

韓城自古重視教育,出過許多名師,形成優秀傳統。無論是有統一標準評比時代,還是沒有的時代,都取得過出色的業績。
韓城老城南門外原有三座牌坊,其上都題有匾額,最膾炙人口的一塊是“解狀盛區”,意思說韓城科舉業績突出,是出過解元和狀元的文氣興盛的地方。這話只是簡而言之,案首和會元也出過。 科舉考試分四級。最低級別是“院試”,在州府舉行,考取者為秀才,第一名稱案首。
再上是“鄉試”,在省城舉行,考取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再上是“會試”,在京城舉行,考取者為會士,第一名稱會元。最高級別是“殿試”,在皇宮大殿舉行,皇帝主持,考取者為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科舉三年一屆,考得各層次的第一名都很不容易。秀才、案首《縣誌》不載。明清兩朝,韓城考取的舉人,共有544人,中解元者11人。考取會元的兩人。自宋朝以來,中進士115名。
元代,郝鼎臣高中狀元,清乾隆年間,王傑又高中狀元。

名人 薛瑄

明正統年間,曾任禮部侍郎,參與過朝廷機要的河津理學大師薛瑄在雙樓村設帳講學。做過戶部給事中、山西布政使參政、《韓城縣誌》立傳的進士王盛,就是他的門生。薛瑄的詩文《韓城縣誌》多有收錄,如《贈知韓城李居敬序》等。
明朝萬曆年間,秀才解惟一屢試不中,家境不堪,於是設帳授徒。韓城盛傳的解家村的“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兄弟五人,就是他的門生。清朝嘉慶年間,貢生王鶴飛開館授徒,教授有方。其門生高步月、楊京元同在嘉慶二十四年分別考中陝西解元、河南解元。前文已經說過,朝官“陝半韓、韓半解衛”狀況的形成,科舉業績突出是其關鍵。
韓城科舉業績突出的主要原因應是悠久的重教傳統和完善的科舉教育體制。傳統已作交待,再說說科舉教育體制。韓城的科舉教育分私塾、書院、縣學三級。私塾是私立的教育子女的地方,有的一家獨辦,有的數家聯辦。學者名士開館授徒也屬私塾。
但讀私塾非經濟基礎好不可。於是又有供窮苦子第讀書的義學。《韓城市志》載,自康熙七年翟世琪創辦義學以來,整個清朝,韓城都有義學開辦並運行。特別是鹹豐、同治年間,在武訓行乞放帳興辦義學的義行的影響下,廟後、城北、薛曲、英村、坡頭、堡安等27村,新建義學28所,這就為貧寒幼童提供了學習環境。

學院興旺

明清時期,韓城先後建立過十三所學院,為學子深造創設了條件。著名的有少梁書院、古柏書院、龍門書院、蘿石書院。其中,少梁書院設在芝川,古柏書院建於西莊。古柏書院為師彥公倡建,狀元王傑撰有《古柏書院碑記》。龍門書院在縣城西街。
乾隆年間,縣令傅應奎擴建書院,又倡議捐金八千餘兩,置買二百七十餘畝土地、傍街房五間,每年收取租金七百餘兩,做為師生工資學雜費用。
為紀念傅令功績,就用他的別號為書院命名,改稱汪平書院。嘉慶末年,又復名龍門書院。蘿石書院在縣城南關路西,是明朝末年左懋第蘿石公創建的,清乾隆年間重建恢復,多任知縣關心捐助,非常興旺。
比書院更高一級的是為取得秀才功名者設立的縣學。縣學主要任務是考察督促秀才學習進修。
秀才要定期來縣學聽講,問難,送交文章,請求批閱指點等。具備如此廣泛、有層次、運轉良好的基礎教育體制韓城這才有了足以傲視北方的科舉業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