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仲賢(1888-1937),原名汪效曾,又名優遊,江西婺源人,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仲賢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8
- 逝世日期:1937
- 性別:男
早年,五四時期,
早年
在上海民立中學讀書,後習海軍,求學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棄海軍而演文明戲。1905年起先後組織業餘新劇團體文友會、開明演劇會等,飾角登台,清末民初活躍在上海劇壇。辛亥革命時期參加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1910年底任天知發起,聚集了汪仲賢、歐陽予倩、陳大悲等優秀戲劇人才的“進化團”第一個職業性的新劇團,演出所謂“天知派新劇”(參見“任天知”詞條)。他們以“知天派新劇”為旗號,創造了中國現代話劇早期的創作與演出模式:強調現場的宣傳作用,強調演員的即興表演(採用“幕表制”,即不用劇本,只用演出提綱)。後來,這種具有“街頭劇”特點的“廣場戲劇”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而衰落。
五四時期
受新文化運動影響,1921年,汪仲賢在上海主持演出蕭伯納的名劇《華倫夫人之職業》意外失敗後,與沈雁冰、陳大悲、歐陽予倩、熊佛西等發起成立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話劇團體“民眾戲劇社”,同時出版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的戲劇刊物《戲劇》月刊。為避免重蹈文明新戲職業化與商業化的覆轍,他們大力提倡非營業性質的愛美劇(愛美,即Amateur的譯音,意為“業餘的,非職業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天津南開學校、北京清華學校為代表的學生業餘演劇活動形成了一個高潮。
1922年加入海戲劇協社,主張“戲劇是藝術,不是淺薄的娛樂”,“我們要從戲劇裡面認識人生”(歐陽予倩《戲劇改革之理論與實際》)。並重視寫實主義的戲劇,積極開展演劇活動,為中國話劇從業餘跨向職業化奠定了基礎。1925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曾任《戲劇》月刊和《時事新報》編輯。著有《優遊室劇談》和《惱人春色》等。有獨幕劇《好兒子》,劇作描寫的是一個普通家庭的人際糾葛。“好兒子”陸慎卿是家庭中唯一的生產者,他的母親、妻子和兄弟都只顧自已揮霍或藏私財,結果逼得他走上了推銷偽鈔的犯罪道路。這是一部較有深度的反映中國家庭生活的劇作,作品完全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描寫了上海“經紀小百姓”家破人亡的悲劇,被稱為“是那一時期中最有價值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