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魚(古代漢語)

池魚(古代漢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池魚,在古代漢語中作池中之魚解釋。成語:殃及池魚。讀音:chi y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池魚
  • 拼音:chí yú
釋義出處,典故,

釋義出處

釋義一
比喻受仕宦束縛而喪失自由者
出處
西晉·潘岳《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夙興晏寢,匪遑厎寧,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釋義二
比喻無端受牽連而遭禍害者
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典故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出自: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其意可解如下: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裡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繫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繫,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繫,它是通過池水這箇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繫的。比喻無端受禍。其事本於《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 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後人加以附會,演化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漢應劭《風俗通》:“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云:‘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並傷良謹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