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長江位於候鳥遷徙東線的中途,每至秋末不少江鳥在長江段的濕地上停留,棲息於江岸及沙洲。
屬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江鳥有10目25科195種。按居留型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留鳥和
旅鳥4類,其中大部分是候鳥和旅鳥。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有記錄的就有9種,占60%;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占30%。
中國濕地江鳥一覽表
序號
| 目
| 科數
| 種數
| 國家重點保護江鳥
| 國家“三有”江鳥
|
科數
| I級
| II級
| 科數
| 種數
|
1
| 潛鳥目
| 1
| 4
|
|
|
| 1
| 2
|
2
| 鸊鷉目
| 1
| 5
| 1
|
| 2
| 1
| 3
|
3
| 鸌形目
| 3
| 12
| 1
| 1
|
| 3
| 7
|
4
| 鵜形目
| 5
| 15
| 4
| 1
| 6
| 3
| 6
|
5
| 鸛形目
| 3
| 32
| 3
| 3
| 10
| 2
| 18
|
6
| 雁形目
| 1
| 47
| 1
| 1
| 6
| 1
| 39
|
7
| 隼形目
| 1
| 1
| 1
|
| 1
|
|
|
8
| 鶴形目
| 2
| 28
| 2
| 5
| 8
| 1
| 14
|
9
| 鴴形目
| 9
| 76
| 3
|
| 4
| 9
| 70
|
10
| 鷗形目
| 4
| 42
| 1
| 1
| 4
| 3
| 34
|
11
| 鴞形目
| 1
| 33
| 1
|
| 3
|
|
|
12
| 佛法僧目
| 1
| 6
|
|
|
| 1
| 2
|
合計
| 12目
| 1
| 271
| 18
| 12
| 44
| 25
| 195
|
註:“三有”指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
我國濕地江鳥的分布是與各地的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點相適應的。北方處於寒溫帶和溫帶,種類以夏候鳥和旅鳥占優勢;南方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種類以冬候鳥和留鳥占優勢。很多江鳥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地域特點:
1.1 東北地區濕地
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澤、湖泊、濕草甸以及遍布於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濕地。這裡蘆葦、水草繁茂,有機質豐富,為濕地江鳥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隱蔽條件,因此江鳥種類豐富,非常適合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以及鴴鷸類、鷗類、雁鴨類等水禽的棲息繁殖,是亞洲東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亞洲北部水禽南遷的必經之地。
1.2 西北地區濕地
該地區的濕地多屬內陸、高原濕地類型,既有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沼澤和蘆葦沼澤,也有如博斯騰湖、塞里木湖等湖泊。在該地區,每年4~5月有眾多水禽在此棲息繁殖,如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赤麻鴨、黑鸛、棕頭鷗、紅嘴鷗、紅腳鷸等。新疆巴音布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分布於該區,是我國大天鵝的重要繁殖地。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國黑鸛的重要繁殖地。內蒙古毛烏素沙漠中的湖泊群承載了遺鷗自然種群總數中近40%的個體。河套地區的烏粱素海是這一地區另一潛在的國際重要濕地,由於穩定性較差,僅在遷徙季節成為過往水禽的重要驛站。
1.3 雲貴高原濕地
該地區的濕地頗有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濕草甸,在冬季吸引了眾多的內陸遷徙鳥類來此越冬。滇西北迪慶州的納帕海、滇東北的曲靖、昭通地區及貴州西部的草海,均是我國特有珍禽黑頸鶴的重要越冬地。近些年來,昆明附近的滇池已成為紅嘴鷗的主要越冬地。
1.4 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濕地
主要以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淡水湖泊為主體。著名的水禽保護區有鄱陽湖、東洞庭湖、升金湖、龍感湖等淡水湖泊。這些湖區氣候適宜,水量充足,無霜期較長,水生動植物生長量大。每年秋、冬季節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積的淺灘沼澤,是江鳥理想的覓食、棲息之地。華中江漢平原上湖泊甚多,星羅棋布,洪湖、沉湖、洞庭湖、鄱陽湖是白鶴、白枕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鳥類和各種雁鴨類的集中越冬地。華東各省分布有一連串的湖泊,由山東南部的微山湖一直排列到浙江北部的千島湖,較重要的水禽棲息地有江蘇的洪澤湖、高郵湖,安徽的巢湖、升金湖等,為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1.5 青藏高原濕地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濕地。該區氣溫低,乾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眾多湖泊、沼澤、濕草甸,成為水禽的理想棲息地。青海湖上棲息著大量江鳥,是青藏高原上的一處國際重要濕地。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納木錯等湖泊亦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青藏高原東北是黑頸鶴的繁殖地,由四川西北部的若爾蓋向西伸至青海玉樹的龍寶灘,北至青海湖附近。青藏高原上的江鳥數量甚多但種類較單調,主要有普通鸕鶿、斑頭雁、漁鷗和棕頭鷗等。
1.6 沿海濕地
我國有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由遼東灣至北部灣總長萬餘公里,分布有大量的沿海濕地。近年來發現遼東灣的雙台子河口地區是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山東半島的榮成海濱逐漸成為北方沿海大天鵝的主要越冬地。江蘇鹽城地區的沿海灘涂,面積逐年淤積擴大,且冬季氣候溫和,光照充分,水草豐茂,魚、蝦及貝類產品豐富,成為水禽越冬的理想場所,幾乎集中了我國境內的所有丹頂鶴越冬群體,同時也是黑嘴鷗的繁殖地。與其自然條件相似的山東黃河三角洲,由於緯度的關係,成為江鳥越冬地和繁殖地的過渡帶和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台灣省台南的濱海灘涂,是黑臉琵鷺的主要越冬地。深圳福田-內伶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及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屬沿海紅樹林沼澤濕地,其與大陸迥異的氣候條件、寬闊的潮間帶灘涂、豐富的甲殼類動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鷗、鷸類、鷺類、鴨類等在那裡繁殖和越冬。
濕地江鳥的遷徙
根據我國學者多年的研究,初步認為我國濕地江鳥有以下三個遷徙區:
2.1西部候鳥遷徙區:該遷徙路線為東亞—印度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內蒙古西部乾旱草原,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乾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鳥,如斑頭雁、魚鷗等。它們遷飛時可沿阿尼瑪卿、巴顏喀拉、邛崍山等山脈向南沿橫斷山脈至四川盆地西部、雲貴高原甚至印支越冬,西藏地區的候鳥除東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方向遷徙外,估計大部分大中型候鳥也可能飛越喜馬拉雅山至印度、尼泊爾等地區越冬。
2.2 中部候鳥遷徙區:包括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地區和陝西地區的候鳥,冬季可沿太行山、呂梁山越過秦嶺和大巴山區進入四川盆地以及經大巴山東部到華中或更南的地區越冬。
2.3 東部候鳥遷徙區:該遷徙路線既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水禽遷徙的最重要路線,包括在東北地區、華北東部繁殖的江鳥,如鴛鴦、中華秋沙鴨、鴴鷸類等。它們可能沿海岸向南遷飛至華中或華南,甚至遷到東南亞各國;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國越冬。
除上述可能遷徙路徑外,還應包括冬季由蒙古和前蘇聯亞洲部分遷來我國越冬的部分冬候鳥,如黑雁、蒙古沙鴴等。另外,還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某些種類的候鳥,因季節影響而進行的短距離遷徙和某些種類所作的自西向東的遷徙。